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调研需“调”为基“研”为要
时间 :   2021-05-18 21:2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周满荣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自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在全党上下掀起了调研热潮,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受到群众点赞。但调研还需谨防应付事、走过场、轻实效背离党史学习教育调研初衷的问题。
 
躬身力行蹲一线,听真声音。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调”是“研”的基础,走稳第一步,要躬身到一线,脚得着地,身得沾泥,坐在办公室绞尽脑汁写“调研报告”,一步到位“完成”调研要不得。赴一线要带“疑问”,找准调研的方向,既要去看一线“有什么”的现状,更要有统筹全局“要什么”的思考,被动看材料、听汇报,做调研的“工具人”要不得。调研一线要看问题,调研不是看“景点”,次次调研去同一地,批批调研走“一条线”,“彩排式”调研展现了“成绩”,遮掩了问题,在一片“安静祥和”中走马观花要不得。调而不查,只会偏离群众路线,损害的是党员干部形象。
 
以民为本出对策,找真药方。调研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也是推进改革和落实工作的有效方法。“研”是“调”的目的,提出对策是否破解了一线难题,指导实践是否有利于民,总结经验能否推动工作,才是调研成效的标尺。风风火火到一线走一场,看现象浮于表面,对问题不深层次思考,就事论事,调而不研,只是徒增了一线人员负担。提出对策要由此及彼,更要由表及里,看了个例就以偏概全,头脑一热就拍案下决论,想当然的撰写“调研成果”,忽略了一线实际,漠视了群众需求,借调研之力乱挥“官僚主义”大棒,终是伤民也伤己。研究成果要跟踪落实,研究千百次,不如落实一次,对策千万条,不如实践一条,研以致用方是高招,抓好落实才是实招,不为付之行动的调研,都是做虚工。调而不研,只会误导决策,透支的是群众信任,损害的是国家根基。
 
“行成于思,毁于随。”党史学习教育调研既要走好“调”的开篇,更要写好“研”的下文,聚焦问题,深挖根源,研判现象,把握本质,唯有如此,才能借调研之风,凝聚“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磅礴之力。(剑河县观么镇人民政府:欧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