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广袤的田野间回荡。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基层治理描绘了崭新蓝图,青年干部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正肩负着推动基层善治的历史使命。基层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热土,既是锤炼本领的熔炉,也是检验初心的考场。在这片土地上,青年干部要以怎样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筑牢信仰之基,在扎根泥土中校准青春坐标。青年干部走好基层善治之路,首先要解决“为何而来”的价值命题。广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用生命诠释了“扶贫路上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信仰力量。在山东曲阜,90后村官王飞带领村民发展尼山砚雕刻产业,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激活了经济动能,印证了理想信念必须扎根于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基层治理不是简单的任务执行,而是关乎千家万户福祉的崇高事业。唯有将理想信念深深扎根于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中保持定力。要像春天的种子一样,在泥土中汲取养分,在风雨中茁壮成长,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厚植为民情怀,在双向奔赴中激活治理动能。“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福建宁德推行“民情日记”制度,要求驻村干部每天记录群众急难愁盼,将问题解决率纳入考核指标。这种“脚底板工作法”启示我们: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构建情感共同体。基层治理的本质是人心工程,需要青年干部以真挚的情感走进群众心里。要放下身段、俯下身子,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声。在田间地头感受百姓冷暖,在家长里短中体察民生疾苦。唯有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在双向奔赴中凝聚治理合力,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创新治理模式,在破立并举中开辟善治新局。面对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浪潮,青年干部要善用新技术但不唯技术论。在广东顺德,“社区营造”理念催生出一批青年创客空间,将老旧厂房改造为融合公共服务、文化创意、社区治理的共生载体。创新实践的成功运用证明新时代的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制度创新和理念变革。青年干部要善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桥梁,既要传承“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又要善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要像春雨润物般,将创新理念融入治理实践,在破立并举中开辟善治新局,让基层治理既有智慧的翅膀,又有泥土的芬芳。(山东省临朐县委组织部:吴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