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公益联盟 >
公益联盟
“浙”手护疆!浙大儿院专家团队万里守护边疆幼苗
时间 :   2025-09-28 20:4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胡珺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9月22日,第一师医院的5号手术室里,机械臂灵活地穿梭于细微的血管和胆管,精准地将囊肿完整剥离并切除。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高志刚带领专家团队,正在为一名12岁男孩实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义诊现场。胡珺 摄.JPG

该患儿前两日突然感到右侧腹部和右侧背部非常疼痛,且疼痛持续未缓解,父母遂立即带其前往第一师医院就诊。确诊结果让家长心头一紧:孩子患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亦称先天性胆总管扩张)伴发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并胆囊炎。该疾病一经诊断,建议手术治疗。


胆总管囊肿并非普通的“囊肿”,而是一种需手术根治的先天性胆管疾病。若发现后不及时干预,就像在孩子体内埋下“定时炸弹”,随时间推移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当日,由高志刚主刀,浙大儿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金益、主治医师黄宗伟为助手,在放大10倍以上的3D高清视野下,高志刚操控机器人机械臂,开始了这场“腹腔内的精雕细琢”,精准地将患儿腹腔内如“定时炸弹”般的胆总管囊肿完整剥离。随后,团队利用机器人卓越的缝合技术,成功构建了新的胆汁引流通道。术中因粘连严重,团队果断采用机器人辅助加微小切口的方案,确保了手术的安全。


7岁患儿小萱萱(化名)出生时右脚呈青色,父母以为是胎记,并没特别在意,在萱萱2岁时,脚底鼓起许多鼓包且一直不消散,颜色逐步加深,鼓包渐渐长大如同大小不一的“紫葡萄”,每走一步都伴随疼痛。家人带她辗转多家医院均未确诊,最终赴北京求医,才确诊为“先天性血管瘤”,需持续治疗缓解病症。5年间,家人带小萱萱赴京治疗20余次,仅高昂路费就让这个普通家庭花费十几万元。得知浙大儿院擅长治疗血管瘤的副主任医师岳晓洁,此次来到第一师医院普外科三病区(小儿外科)开展柔性援疆,小萱萱的妈妈立即带她来医院治疗。


9月22日,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岳晓洁紧盯着屏幕,确保穿刺针精准避开重要结构,将硬化药物注入病灶核心,手术几乎无出血,仅在小萱萱脚底留下一个微不可见的针眼。术后第二日,病房里的萱萱状态良好,正安静看书。谈及此次手术,小萱萱的外婆特别感谢专家的到来,为他们减少了长途奔波的麻烦。

专家团队为患儿开展手术。胡珺 摄.JPG

9月17日至23日,第一师医院邀请浙大儿院高志刚共4名知名专家,来到普外科三病区开展为期一周的柔性援疆指导工作。期间,高志刚专门陪同曾患门静脉海绵样病变(罕见病)、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及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古丽古娜・依明(化名)进行超声检查。3年前,年仅4岁的小古丽生命垂危如“燃尽的灯油”,经高志刚手术治疗后,如今已与同龄孩子并无二致。高志刚还仔细查看了小患儿阿依佐合热・麦麦提的检查报告单。3年前,这名患儿曾患10cm×9cm的腹腔巨大囊肿,高志刚通过近8小时的微创手术,成功为其解除病灶。


一周时间里,手术示教、疑难病例会诊、教学查房、健康义诊、专题小讲课等活动紧凑有序,将浙江优质医疗资源与技术精准送达边疆患儿身边。


自2022年3月,浙大儿院“普外科高志刚名医工作室”落户第一师医院以来,这一医疗援疆的“桥梁”便持续释放效能:不仅根据当地患儿需求,精准选派多个领域专家,为当地疑难患儿开展高难度手术,更以“传帮带”为核心,推动第一师医院本土化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如今,各族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浙江同质的优质医疗服务,既为边疆家庭减轻了长途求医的经济与精力负担,更以医者仁心搭建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为边疆儿童的健康成长筑牢“守护屏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