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蝉鸣渐起,夏日的热浪席卷而来,清凉的水域成为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天然乐园。然而,溺水事故也随之进入高发期。据统计,每年夏季儿童溺水事件占全年总数的70%以上,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打击,更敲响了全社会的安全警钟。筑牢夏季儿童防溺水防线,已成为守护儿童生命健康的当务之急。
安全教育的“知易行难困境”。当前防溺水安全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化、表面化问题。学校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通过宣讲、黑板报等单向输出方式,缺乏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等实践环节,难以让儿童真正理解溺水的危险。家庭层面的教育更显薄弱,部分家长自身安全意识不足,甚至存在带孩子野泳的错误示范;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监护能力有限,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这种“重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的教育模式,导致儿童对防溺水知识“听过就忘”,无法转化为实际的避险能力。
水域监管的“力不从心”困局。我国幅员辽阔,水域分布广泛且情况复杂,给监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农村地区,大量无人管理的池塘、灌溉水渠星罗棋布,缺乏基本的防护设施和警示标识;城市中的景观河道、施工工地积水坑等新兴隐患点,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即使在重点水域设置了防护栏和救生设备,也常因人为破坏、自然老化等原因失效。加之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仅靠有限的专职人员难以实现全时段、全覆盖巡查,特别是在暑期等事故高发期,监管缺位问题尤为突出。
儿童行为的“天性难违”矛盾。儿童好动贪玩、好奇心强的天性,与防溺水要求形成天然矛盾。即使接受过安全教育,仍有部分孩子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就玩一会儿不会出事”。同伴之间的盲目跟风现象也十分普遍,为了“证明胆量”或不愿被孤立,孩子往往忽视危险结伴下水。此外,儿童应急处置能力较弱,面对突发溺水情况时,不仅难以实施有效自救,还可能因错误施救导致更多伤亡。这些基于儿童心理特点的行为模式,增加了防溺水工作的复杂性。
社会协同的“衔接断层”难题。防溺水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但现实中常出现责任推诿和衔接不畅的情况。学校假期安全教育难以与家庭监管无缝衔接,导致“放假即脱管”现象;社区、公益组织虽有参与意愿,但缺乏长效合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在应急救援环节,医疗机构、救援队伍、水域管理部门之间也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响应效率不高的问题。这种协同机制的缺失,使得防溺水工作难以形成完整闭环。(榕江县平永镇人民政府:袁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