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广西日报》报道大化瑶族自治县农村电商直播人才培训成果:30 余名农民经系统化数字技能培训,首日直播创 5500 元销售额。这场“电商小白”变“网络主播”的蜕变,彰显数字素养培育正成为乡村振兴新支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将数字素养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时,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是重塑生产关系、重构人才结构的战略工程。手机这个“新农具”成为“新产能”,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数智引擎”。
数字素养培育要打破“工具依赖”思维。部分地区农民培训常停留在“开直播、上链接”操作层面,忽略数据思维培养。大化瑶族自治县探索出有效路径:借助“流量漏斗分析”“用户画像建模”等课程,引导学员从关注 GMV 转向理解 UV 价值,从比拼低价转向经营私域。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出,农民能看懂转化率曲线背后消费心理、依据退货数据优化包装设计,才算跨越数字鸿沟。七百弄鸡养殖户借此不再单纯比拼出货量,而是通过复购率分析锁定高端客户群体。
技术创新需与乡土场景深度融合。数字赋能非简单技术移植,要构建适配农业农村的应用生态。大化瑶族自治县“AI 数字分身 + 实景直播”模式颇具示范意义:农户白天劳作,由 AI 主播维持直播间互动;夜间进行 VR 全景展示生态养殖环境。此“人机协同”保留乡土文化肌理,突破传统直播时空限制。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更受关注,消费者扫码可查看五黑鸡育雏到屠宰全流程数据,以技术信任解决农产品质量信任难题。
数字能力迁移将重塑乡村产业格局。农民掌握数字工具后,价值向全产业链渗透。接受培训的部分学员已转化直播流量为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云端认养 + 实地体验”模式发展农旅融合项目。由此催生“数字新农商”群体,他们既是主播也是产品经理,懂种养技术又会数据分析。相关调研机构显示,这类复合型人才主导的合作社单位土地产值较传统农户有提升。数字素养“溢出效应”推动乡村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升级。
当数字素养成为新农人的“标配能力”,乡村振兴便有源头活水。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实践证明,在广袤田野播撒数字火种,既能照亮眼前,更能照亮农业现代化未来,定能在阡陌间书写“数智兴农”的时代答卷。(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