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月10日的《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10日,人社部发布通知,将开展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该活动涵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以及用工企业,全年共安排10项活动。同时,通知要求各级人社部门强化组织工作,动员社会力量,推广直播带岗,查处违法行为。这一通知的出台,无疑是应对当下就业形势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在就业服务工作中,必须把群众的“就业需求”当作“服务导向”。
要把群众“就业需求”当作“服务导向”,就是要切实了解群众就业方面的痛点、难点与期望。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梦寐以求的是找到与专业对口且有发展前景的岗位;农民工群体则更为关注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就业的稳定性;失业人员迫切需要重新获取工作机会以维持生计。唯有精准把握这些需求,就业服务才能有的放矢。
把群众“就业需求”当作“服务导向”是多维度的必然考量。首先,这是民生之本的必然要求。就业与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息息相关,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其次,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考量,当群众的就业需求得到满足时,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再者,以需求为导向能够提升就业服务的效率与质量,避免资源的浪费。倘若不顾群众需求而盲目提供就业服务,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只会事倍功半。
就业服务精准供给,需调研、技术与人员三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大调研力度。各级人社部门应当深入基层,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就业需求数据库,对需求进行精准分析与分类,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此外,还要加强对就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专业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就业服务工作中,把群众“就业需求”当作“服务导向”,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的具体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应积极响应人社部的通知要求,以群众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