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老师,您看靠近中间左下方的腺体是什么?”12月9日10时,第一师医院病理科援疆专家、副主任巴晓群和第一师医院病理科的医生们,已坐在显微镜前阅片,一张张如同图谱的病理切片图像显现在他们眼前,巴晓群副主任一边分析讲解、一边诊断、一边与科室医生们展开讨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治医师,第一师医院病理科援疆专家、副主任巴晓群自12月2日上岗第一天,迅速完成角色转变,全身心投入医疗工作之中。她第一时间了解科室状况,仔细梳理现存问题,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与技术优势,为病理诊断工作提出诸多合理化建议。她不仅以满腔热忱投身日常诊疗工作,还积极构建起工作、学习与带教体系,致力于全方位提升第一师医院病理科医疗技术水平。
鉴于科室人员紧缺的现状,巴晓群副主任针对科室医疗技术发展的需求,将“传、帮、带、教”确立为核心任务。她通过手把手的教学以及全面细致的病例小讲课,从病因分析到诊断鉴别,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与技能,全力助力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的本土医疗团队。
第一师医院病理科主任郭一川聊到巴晓群副主任时说:“巴老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病理医生。”
“为什么了不起?”
“巴老师的女儿今年才1岁多一点,舍小家为大家啊!”郭一川主任说。
据了解,4个月前,巴晓群副主任作为授课老师受邀来到第一师医院参加病理科主办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技术新进展学习班”暨“病理技术实践能力培训班”,当时在科室开展交流研讨时,巴晓群副主任感受到第一师医院病理科迫切需要援疆专家的帮扶,所以一回到后方医院,她便主动报名来参与病理科的援建工作……
“第一师医院病理科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发展很不错了,但还是有些不完善的地方。培训过程中,我就想进一步提高兵团一师及阿克苏地区病理诊断水平,促进临床各级诊断医师学习掌握最新WHO病理诊断知识,更好地服务南疆各族群众,所以,我报名来到了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巴晓群副主任说。
与此同时,她积极推动新技术、新项目的落地生根,将前沿知识理念与先进设备相融合,为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前不久,33岁的吴佳(化名)因耳后皮肤包块在当地医院病理科诊断为粘液表皮样癌(一种恶性肿瘤),担心当地医院诊断有误,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第一师医院进行复诊。
12月10日,吴佳的病理切片被送到第一师医院病理科会诊,巴晓群副主任带领科室医生们在多头显微镜下阅片,发现“蛛丝马迹”后进行重新深切制片,精准诊断出吴佳患的是一种特殊亚型基底细胞癌(腺样型),虽然都是恶性肿瘤,但是后者不需进行后续治疗,只需要将肿物完整切除即可。
“第一师医院病理科医生们确实给我心理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我在当地医院确诊后,医生说除了要开展手术治疗外,还要进行后期很多治疗,还会转移。现在,我只需要医生把肿物切除就可以了。”吴佳感慨道。
精准、明确的病理诊断,给临床医生下一步治疗提供全方位的依据。为患者争取更好的预后和治疗方案,病理科医生成为了临床医生的“贴心”人。
巴晓群副主任介绍,一个病理标本从收标本到报告发出,要经过复杂的程序:收标本、核对登记、取材、脱水、包埋、切片、烤片、染色、封片、病理阅片、必要的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病理诊断书写、发放报告到临床。而要完成一份准确无误的病理报告,关键在于一个团队的整体协作,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都要谨慎对待。每一份患者的标本都要经过病理医生的取材、技师的制作变成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切片,经过改进染色流程,染色后的切片质量明显提高,显微镜下变成粉红色和蓝紫色相间的、对比鲜明的病理切片,其中只要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病理诊断的偏差。
“我来援疆,不想仅仅只解决一时之需,更重要的是要像前几批专家一样,将我的经验、我的技术、我的方法留在这里,打造出一支本地的带不走的优秀队伍。”巴晓群副主任说。
巴晓群副主任深知,援疆工作任重道远,每一天都不容虚度,绝不能有丝毫自满与懈怠。她说:“医疗援疆是一项光荣且充满挑战的伟大事业,能够亲身参与其中,我深感荣幸。我将竭尽全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医者的初心,助力第一师医院进一步提升医技水平,用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当地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新疆阿克苏地区一师医院宣传科:黄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