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
彰显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凤庆县凤山镇前锋中心学校“五育融合”工作纪实
时间 : 2024-05-20 16:3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成明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学校是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它让师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育,是学校的一门潜在课程。“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落实这一目标,我校一直致力于以校园文化育人为载体,为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奠基。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文化。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
根据我校的具体坐落,学校建设的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好区域,如:运动区、生活区、绿化区等。在绿化区域内,以花、草、树木上动脑筋,用最朴素、最自然的美来装扮学校。栽花种树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就地取材,做到春有花开、冬有绿树,相互点缀。例如:我校栽培的花草树木就种类繁多,有四季常青的云南松、雪松、榕树;也有四季桂、春奎、映山红等,做到了“红花绿叶溢校园”,站在校园的绿化区,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因此,我们的校园的环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师生。
(二)师生动手,共同建设绿美校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师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组织师生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扫地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学生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
(三)师生动手,共同呵护校园花木。
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护”。有的学校绿化校园一阵风,栽了大量花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活、长大的寥寥无几,甚至杂草丛生。因此,呵护花木比种植更为重要。我校每一位教师有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学校领导层率先垂范。在余暇时间,悉心观察每一株花木,哪一株需要浇水,就浇一浇;哪一株营养不良,就施施肥;哪一株生病了,就洒洒药。学生分责任区进行管护,正如老舍先生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呵护花木奉献的是爱心,考验的是责任心。这项活动既能锻炼师生的劳动技能,更能让师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同时享受劳动美。
(四)精心打造校园的每一个点,让其皆具灵性,发挥无声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打造了两大文化阵地:一是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墙:图文并茂的“礼、义、仁、智、信”;有古人勤奋读书的“韦编三绝”,有志之士,及时振作的“闻鸡起舞”;尊师重教,诚恳求学的“程门立雪”等;《弟子规》。二是学校红色文化长廊,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两大板块:红色精神,红色精神展出六大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学习榜样,展出了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优秀党员事迹:王二小、雷锋、杨善洲等人物事迹。在学生心理根植红色基因,在推进补“钙”过程中增强了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二、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从本班学生的思想建设、班风建设、制度建设入手,着力于培养学生“人人都是班集体主人”的观念,时刻把握班级的集体舆论和心理倾向,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为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
(一)以物质文化建设奠定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
班级的物质文化包括班级建设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指教师空间的布置、绿化和美化。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指在班级传播信息的“宣传媒体”,如壁报、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
(二)以制度文化确保班级文化的发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我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党这个主题。以本班学生为本,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例如: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坐立姿势要端正,还有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
(三)以精神文化建设夯实班级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
三、以活动为载体,形成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校长、教师和学生,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
(一)抓教风、校风、学风建设。
校长、教师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对学生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严格规范校长、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行为。为此,我校深入开展了教风、校风、学风建设活动,把“三风”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做到以领导工作作风带动师德师风,以教风促学风,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教风和学风铸就良好的校风。
(二)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课后服务内涵。
农村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校精心筹划,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教案、有收获、有评比,在组织、经费、人员、器材等方面全面落实。以少年活动为平台,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探究队、篮球队、鼓乐队、书法美术组、舞蹈队、合唱队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实践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把学校传统特色活动(学雷锋活动、运动会、儿童节、文娱晚会等)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机整合,倡导鼓励全体师生一起参与。学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着力使学生发挥天资、张扬个性,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信息,提升价值品位和文化修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全方位发展。
课后服务活动课上,一群群鲜艳的“红领巾”,大踏步的走进自己的功能室,生怕耽搁一分钟,非要在这一次活动课上,展现自己的才华来。看,那不是敲架子鼓的小子们吗?它们挥动着鼓棒,手敲脚踏,有时还要把头摇上几下,好一副架子鼓***大师模样!听,那不是悠扬的古筝声和葫芦丝声吗?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在校园上空回荡。舞蹈室里,那优美的舞姿,伴着轻快的乐曲。手工室里,同学们用心的剪裁着,用心的做着,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一件件手工作品编织着我们五彩梦想。乒乓球桌上,同学们尽情的挥洒着自己,你一个小短球,我来一个长球,左右开弓,使对手措手不及,非分个胜负不可。棋艺室里,你一个“马踏斜日”,我一个“炮打翻山”,顿时车仰马翻,老王磨面......
(三)以常规工作为抓手,播撒文明礼仪之花。
“创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等时代性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少先队大队部把养成教育作为工作的重心,通过红领巾监督岗的常规检查,抓好“进校”“ 班级卫生”“大课间”“班队会”等工作;利用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少先队员竞争意识,增强其荣誉感;开展“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合理运动,文明健身。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指导研究,充分发挥德育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行为示范作用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
新时代呼唤“以文化经营学校,让环境成为隐性课堂”。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嘴上,更多的是弥漫于校园的空气中、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中,让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绽放勃勃生机。(通讯员:张中华、 杨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