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原始的木匠工具,以木为钉,榫头与豁口紧密“咬合”,传承千年的榫卯技术在巧手转折间完成一次以旧换新;维吾尔风格的雕花木板拼接,匠人们根据缺失图案,以刻刀为圆心,转动木板,起承转接之间,图案在手中逐渐显现.....11月1日,在新疆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老屋高台民居廊下,一场传统工匠的大比拼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库车市,大量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民居汇集于此。这些古民居是库车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随着人们搬出老城区平房,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老屋逐渐失去往日风采,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古民居面临着损毁甚至消失的危险。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吾马艳·阿西木为代表的老屋古建筑,成为库车市近年来思索的重要课题。
政府要有担当的精神,敢于为修复老屋保驾护航。2005年,库车市正式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委、市政府也在此基础上,积极协调资金、简化项目跑办、房屋产权移交,各方齐发力,遵照历史文化名城各项规划,积极为老城区的开发保护,想出一条破局之路。为此,库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民居的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古民居修缮”项目。
今年9月,库车市“拯救老屋行动——古民居修缮”正式启动,作为一个工匠培育型的项目。修缮伊始,库车市对各乡镇原有建筑工匠队开展调查摸底。并根据过往修复情况、技术水平、行业口碑等,整合组建起100多人的传统建筑建造维修队伍。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也邀请古民居修缮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技术培训,为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提供了技术支撑。
“城市老屋保护工程中,我们借鉴传统村落的经验,发挥地方工匠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对于工匠应该做什么,因为大多地方工匠大都不了解文物建筑的维修原则和要求,一定要知道建筑构件能修不换是最基本的底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传统村落首席专家,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付清远说。
“工匠们要从建筑技术与维修技术的相关性开始着手,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注意哪些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旧的构件,去完成新的建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杨新说。
在数次的工匠培训中,专家们一直在着重强调老屋改造中的“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充分考虑和尊重原住居民的实际需求。
说起保护式修老房子,居民们啧啧称奇:壁龛下墙体安装木板,分解平衡墙体受力,土坯转代替木板,草泥填缝,便能稳稳矗立;墩接好的柱子,重新做好榫卯,不用钉子就能撑起整个房梁;墙上的花窗,经复刻花纹拼接后仿佛刻上了岁月的痕迹……
修缮过程中,大学生玉苏普江·亚森在遵从前人设计的基础上重做抬梁,采取措施加固主柱,既让老屋保留原貌,也更安全。“上岗前,我们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统一培训。”玉苏普江·亚森说,“培训课既讲技术规范,也讲修缮的原则、要求,指导我们规范开展修缮工作。”
负责老屋修缮项目的技术指导单位、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马英华说“老屋修缮不使用钢筋、水泥等,尽可能做到与原建筑外观风貌一致、建筑材料大小一致、原有工艺一致,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所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这个修缮过程中,我们需要这样一群原来的老匠人加入其中,把老屋的‘魂’给找出来。”
11月1日的高台民居下,少长咸集,群英荟萃,在这次传统工匠技能比赛中,主办方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挑选库车市正在修缮的古屋中损坏比较严重的木柱门窗等,作为比拼题目。4个项目的29名匠人根据抽签所中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雕花木板拼接、梁头复原、墩接木柱、木窗拼补等比赛内容。现场热闹非凡,吸引诸多附近居民前来观看。
赛场上,来自全市的老木匠们全神贯注投入到比赛中,认真观察,悉心描绘,下刀严谨,刨料、凿孔、雕花……全程手工制作,弧度和精细的孔洞在传统的技艺一凿一刻制作出来,工匠争分夺秒在规定时间内,将手中的木料修复完整。
技能比拼大赛吸引了大量传统工匠,赛场上也不乏00后的小将身影,“我参加的是榫卯自由拼接,要把木棍刨削磨平,完成两个构件紧密拼接。”参加这次比赛的大学生玉苏普江·亚森说。凸为榫,凹为卯,传统卯榫工艺也在此次评选之列,凝结着中国古代木匠的智慧。
多年来,木工行业发展迅速,不仅仅是使用工具和设备在革新,木工理念也在更换,老屋修缮让传统工匠能够看见傍身技艺留住乡愁的可能性,也让新加入的年轻身影在前辈们的口传心授中逐渐成长。
决赛上,今年66岁的尼亚孜·木塔力甫毫不怯场,作为一个从业52年的老人,在凿刻之间用尽全力,从容不迫,体现着一个老匠人的风骨。他感触很深,“能参加今天的这场比赛,有机会把我们老匠人的手艺工具能够带到台上,让年轻人看看,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为老屋修缮出一份力,就是值得的”。
从业59年的老木工瓦哈甫·热孜也来到现场,从小便在街区长大的他看到这一幕热泪盈眶,他说“修老屋,修的不仅是房子,还有我们的人心。看到这些工匠们与本就住在街道的居民们一起参与进来,为老屋修缮建言献策,人的心贴得越来越近了”。
这种乡愁和喜悦不断传递着,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大赛的优胜者将入选“专家库”,在今后中文物修缮工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助力老城保护。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萨克萨克街道的居民逐渐意识到修老房子的价值,纷纷加入进来,不仅在工匠人才方面有了一定储备,惊喜的是,一些原住民也为我们找到了许多难寻的老料,库车‘拯救劳务行动’经验做法也在探索中逐渐形成,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办事处主任玛依努尔·艾海提说。
今年以来,以萨克萨克街道为起点,老屋保护渐渐成为一项巨大的民心工程,各方齐发力,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参与保护修缮,积极推进老屋的活化利用;设计团队激活老屋,培养起一支带不走的文物修缮“工匠队伍”,为库车老屋提升造血能力;而老百姓也在用自己的技艺与情感复原着记忆中的老城。“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老城的街巷中,这些老屋不再是格格不入的旧房子,逐渐矗立在居民的心中,将“乡愁”触之可及。(库车市融媒体中心:刘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