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天气晴好,岳阳市民三三两两来到南湖散步游玩。南湖水面面积13.78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杭州西湖。冬日里,湖光树影,相映生辉。
“2020年,南湖蓝藻只有零星散发,聚集面积控制在水域面积的1%以内,是近年来控制得最好的一年。”沿湖而行,岳阳市洞庭水环境研究所所长何征雁告诉记者这个好消息。2020年南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其中有7个月达到Ⅲ类。
蓝藻成“老大难”
2008年,岳阳南湖首次大面积暴发蓝藻。此后多年,蓝藻成为南湖的“老大难”。夏季高温时期,蓝藻在一夜之间可以铺满半边湖面,湖面上像有一层绿色的油漆。何征雁用手比划着:“看上去是一层,水下厚达10厘米。”
蓝藻是一种细菌,在受氮、磷等元素污染后引起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蓝细菌繁殖得特别快。在每年5月至9月的高发期,蓝藻大量聚集,散发出难闻气味。由于蓝藻死亡引起水体缺氧,同时释放毒素,造成鱼类死亡,更加剧了腥臭味。
南湖属洞庭湖湖汊,位于岳阳市中心。南湖如同一口“大锅”,城市污水汇流“锅底”。岳阳市南湖新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湖流域横跨岳阳市主城区3个区,流域人口超50万人。以前,南湖周边截污管网缺口较大,未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有34个污水直排(溢流)口,生活污水富含氮磷,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质降为劣Ⅴ类。
一湖碧水不能蒙污。按照“禁养、截污、清淤、活水、严管”的十字方针,岳阳开启南湖“蓝藻之战”,进行全流域治理保护。
近年来,南湖新区取缔生猪养殖场494家,沿南湖1公里范围内全面实行畜禽禁养;建成环湖主管网160公里、支管网240余公里,开展环湖34个排口(溢流口)“一口一策”整治;关停退出工业企业20余家,整治污水直排企业、门店150余家,实现环湖污水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除藻有妙招
眼下正是冬捕季节,1月30日,南湖渔人码头,一辆大吊车起吊,用鱼斗把拦网中活蹦乱跳的鲜鱼一把捞起,转到旁边的运鱼车上。
“这是天然生态鱼,发往北京、广州、重庆等城市,全国各地的客商抢着要。”岳阳市南湖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曙锋告诉记者。
这些鱼的价值不仅在市场上,更体现在环保上。
南湖生态环境经过治理得到改善,但蓝藻喜高温和强光,繁殖快,难控制。
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2020年,南湖新区改变以往治理模式,引进大湖水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南湖主体及周边水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创新手段,科学治理蓝藻。
让鱼“吃掉”蓝藻。根据专家研究,滤食性鱼类能大量摄食蓝藻等浮游藻类,可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比如,鲢、鳙鱼生长1公斤,可吃掉34公斤蓝藻。
大湖水环境治理公司制定了南湖水生动物群落多层次构建方案,指导南湖生态渔业公司的鱼种投放。“水体中,不同的生态位配置不同的水生动物功能组。”大湖水环境治理公司技术总监杨超介绍,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在上层,牧食浮游动植物;被喻为水中“清道夫”的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等鱼类在中层,清除腐殖质、有机碎屑;乌鳢、青鱼等鱼类在下层,可以控制小型鱼类的种群规模。
让植物“吃掉”氮磷。水浅的岸边,栽种芦苇、美人蕉、黄菖蒲等挺水植物;水深的湖中,打造以绿狐尾藻为主的景观生态浮岛,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低成本、易维护,还能美化湖泊,成为生态景观的一部分。
以前判断蓝藻到了什么程度,靠肉眼、凭“感觉”,现在利用卫星成像技术,用光谱图直观展现蓝藻生长情况。“有图有真相,还有数据。”杨超介绍,再结合水质监测、叶绿素监测和藻类分析等手段,可以做到提前一周至10天左右进行预警。
卫星图谱用来“定性”,水质多参数仪可以“定量”。仪器探头伸入水中,几秒钟就能测出反映蓝藻数量的叶绿素含量。一旦超过安全值,即便湖中蓝藻看上去并不多,但已经可以开展蓝藻治理了。
消除蓝藻同样精准。比如,投放的大湖包衣蓝藻分解素能漂浮在水面,依靠风和水流“寻找”蓝藻,实现靶向杀藻;引入“竞争对手”,投放由多种高效复合微生物组成的微生物菌剂,大量吸收水体的营养盐与有机物,让蓝藻没有生存空间。
南湖新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至2020年,南湖已连续4年有效控制蓝藻的爆发态势。2020年,南湖蓝藻生长面积不超过100亩,达到了蓝藻聚集面积不超过治理水域1%的治理目标。
生态有价值
南湖新区管委会算了一笔账:以前蓝藻一爆发就是几千亩,启动应急治理,采购物料、发动打捞等应急经费要花费上千万元。2020年,通过实施南湖水环境治理项目,蓝藻控制得很好,没有启动应急治理,仅此一项,就可节约上千万元。
大湖水环境治理公司作为由“中国淡水鱼第一股”大湖股份发起,联合国内知名的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专家组建的专业性水环境治理公司,运用生物修复技术,在安徽黄湖,常德津市西毛里湖、澧县王家厂水库以及岳阳南湖取得良好治理成效,形成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渔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一湖碧水,岳阳南湖新区近年完成环南湖旅游交通三圈、黄梅港湿地修复等生态治理工程,引进落地一批文旅产业项目,举办了“中国杯国际定向越野赛”等特色文旅活动,打响“洞庭南湖”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据统计,2017年-2019年,南湖新区接待游客总人数年均增长率达23%。(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