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小学需要掌握的内容,需要加强理解和记忆。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结果,弄得有些成语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在成语复习备考中,应勤查工具书,准确识记,切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错误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点”在这里表示涂改。再例如: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不表示寒冷,这里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在复习中,碰到理解不准确的没有把握的成语,应勤查工具书。当然,也可以掌握一定的方法。首先是扣准关键字。对于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细加关注。如“计日程功”中“程”的意思是“衡量、估量”,成语的意思是: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时间就可以成功。其次是探寻词义源头。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因此要参透本义。例如:成语“七月流火”,火,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出自《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但常被理解为七月骄阳似火。理解成语还可以抓引申义和比如义。如“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如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附:常见的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不归还。假:借。
木人石心: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或者比如人冷酷无情。
三人成虎: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流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用“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是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能将“训”理解为“教训”。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不能将“危”理解为“危险”。
安土重迁:形容留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
毫发不爽:一点也不差。毫:细毛。发:头发。爽:差错。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不能只关注“空”。
薪尽火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如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不能理解为“传递火把”。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不能理解为“把相邻的当作是危险的”。
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多含贬义。△不能理解为“安居生活”。
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不能理解为“事务具体而细小”。
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力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不用看到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不能理解为“没有整体观”。
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理解为“登上高山感到自卑”。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不能理解为“走进房间里”。
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不能理解为“过去很长时间”。
春意阑珊:春天的气象将尽。△不能理解为“春意盎然”。
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
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长,多余。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屡试不爽:屡次实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大方之家:学识渊博、懂得大道理的人。△不能理解为“大方、慷慨的人”。
高山仰止:比喻道德高尚,令人无法企及。△不能理解为“在困难面前止步”。(红安县大赵家高中高三年级语文组:郑传兴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