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网讯 (郭大寨乡 周国祥 张朕音) 清晨,一缕明媚的阳光透过山顶,斜斜地映照在琼英村委会。透过村委会大门,张正彪支书早就在村里,俯首办公桌上写着今天要完成的工作计划。
自脱贫攻坚以来,张正彪支书不知有多少个早晨是这样开始的,他始终坚持那份为民初心,不畏难、不怕苦、不怕亏、不抱怨、不逃避,用琼英村“12345”战贫心法,团结带领全村群众攻克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个难题,不断谱写了全村群众幸福的一个个篇章。
一个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是正彪支书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琼英村位于郭大寨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是郭大寨乡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有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农户236户941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432人,主要产业为核桃、茶叶、粮食等传统产业。面对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信息闭塞、劳动技能欠缺等现实客观因素,正彪支书十分清楚,精准扶贫必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保持目标不散、靶心不变。正是在这样精准聚焦、不懈奋斗下,琼英村在2019年初高质量脱贫出列。
二块工作:统筹内业和外业
入户、宣传、档案、排查、动员……面对纷繁复杂的脱贫攻坚任务,如何统筹开展呢?正彪支书成竹在胸,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统筹做好内业和外业两块工作。
脱贫攻坚,内业是“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为此,琼英村始终严格做好各类表册、档案、痕迹、材料,各类资料齐备、规范、有序。清清爽爽的内业,为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外业是“魂”,是做好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一有时间,正彪支书总是骑上摩托车,走村串寨,看房子、谋产业、做动员、提信心、增志气……
三股力量:村干部、乡工作组、驻村工作队
脱贫攻坚中,如何统筹协调工作力量?琼英村用好村干部、乡工作组、驻村工作队三股力量,结合各自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并注意形成合力,实现“1+1>2”的效果。
村干部从小生活在村庄里,与群众朝夕相处,熟悉村情,在调查、组织、动员等方面具有优势。乡工作组熟悉乡情,掌握具体政策,能在档案、资料、宣传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工作队熟悉大政方针政策,是派出单位和挂钩帮扶点的连接桥梁,在村民眼中具有较高权威性,宣传、党建、协调是他们的强项。所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琼英村党支部总是能结合工作特点,科学配置工作力量,实现既“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又”协同配合高效“的效果,有力地促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四级联动:精准对接省市县乡
作为深度贫困村,琼英村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在省级由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帮扶,在市级有临沧市联通公司帮扶,在县级有县民宗局帮扶,在乡级有郭大寨乡党委政府帮扶。
形成帮扶合力,坚持四级联动,坚持精准对接。一方面积极向上协调,把争取到的资金、项目用于发展产业、硬化道路、安装路灯等民生民心工程;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帮扶部门的各项帮扶举措,大力发动村民,配合帮扶部门开展各项扶贫工作,让帮扶成效真正惠及贫困群众。
五个一批:脱贫致富的法宝
正彪支书心里有一块算盘,即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举。琼英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一根本,多措并举、想方设法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攻坚以来,琼英村发动全村所有群众,巩固和提升了核桃、茶叶、龙胆草、魔芋等经济作物产量和效益。组织给全村贫困户发放生猪和开展养殖业技能培训,带动畜牧养殖业发展。带领群众发展蒲公英、红花等新兴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脱贫攻坚以来,全村在辖区内实施了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1个,搬迁农户19户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24人,随迁户13户48人,并配套建设标准化公厕1个,垃圾焚烧池1座,有力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根本之举。琼英村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宣传家庭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普通高校资助政策,全村没有因贫辍学和因贫上不起学的情况发生。
实施绿色扶贫工程,使贫困群众保护生态有增收。脱贫攻坚以来,实施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安排居住在生态保护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担任护林员,有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使贫困群众生活不再愁。按照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对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发展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人口,按程序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要求,琼英村统筹做好低保、民政救助、特困供养等政策,使贫困特殊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村干部虽然权力小,但职责重,使命光荣,所从事的工作与群众生产生活利益息息相关。脱贫之后,琼英村党支部将带领全村群众,继续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