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党中央决定,自 2025 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对作风建设的再动员、再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身负重大使命,要以身作则改作风、树新风,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将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作风建设持续向好。
用脚步丈量作风建设的刻度。作风建设的第一步,是从办公室走向田间巷尾,是从文件扎堆到脚下沾满泥土。广大党员干部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分工职责,把我们的办公桌搬进产业基地、搬进各村寨,要脚踩黄泥主动接近群众,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沟通,要向焦裕禄同志为治理兰考风沙,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访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改作风不是一句空头话,而是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深入群众身边,通过召开“院坝会”与群众畅谈,听听群众的“牢骚话”。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必修课,要有不厌其烦的姿态与群众唠家长里短,切实让群众从“干部来了怕开口”到“见了干部主动说话”的转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感。
用担当诠释作风建设的力度。作风建设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从扎根贫困地区创建免费女子高中,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的“燃灯校长”张桂梅,到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的“当代愚公”黄大发;从为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致力研究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扎根社区40余年的“小巷总理”林丹,每一位都是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之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宗旨,展现了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广大党员干部要改作风、树新风,在工作中真抓实干,勇于“挑大梁”,敢啃“硬骨头”,敢拿“烫手的山芋”,以钉钉子精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担当诠释作风建设的力度。
用服务传递作风建设的温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杨善洲在退休后,放弃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植树造林20余年,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无偿捐赠给国家。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承两袖清风、清廉履职、一心为民的正气,牢记“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这一标准,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热心对待每一位来访群众,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作风建设充满温情。(贵州省从江县东朗镇人民政府: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