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广东深圳福田区首批70名“AI公务员”正式上岗。这些“AI公务员”基于深度求索(DeepSeek)开发的政务大模型2.0版,在首批240个业务场景中实现错误率低于5%的精准服务(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官网)。这一实践与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深度应用”的要求高度契合,更以“数字员工”的创新应用,为政务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技术赋能,让政务服务更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福田区的探索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以浙江省“浙里办”APP为例,其“智能秒办”服务通过AI自动核验材料,将企业注销、社保转移等事项办理时间从平均3个工作日压缩至10分钟,准确率达98.3%(浙江省政府官网,2023)。另据北京市政务服务局年度报告显示,该局推出的“智能客服”系统2023年累计处理咨询1.2亿次,85%的常见问题实现“秒回”。这些实践表明,AI技术不是简单的工具替代,而是通过重构服务流程,将群众办事从“多头跑”变为“指尖办”。
流程再造,让政务服务更精准。 中央深改委提出“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AI技术的深度应用正推动政务服务从“粗放供给”转向“精准滴灌”。据上海市政府新闻办通报,上海市“一网通办”系统通过AI语义分析自动匹配企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2023年累计精准推送政策信息超120万条,惠及企业37万家。而据广州市民政局官网披露,该局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免申即享”,2023年通过AI核验自动发放补贴2.1 亿元,惠及8.6万残疾人。通过构建“数据找人”的服务模式,政务服务从“群众来回跑”变为“数据主动送”,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逻辑。
治理创新,让政务服务更温暖。 党的二十大强调“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AI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政务服务的温度。据江苏省政务办数据,江苏省“苏服办”平台创新“AI预审+人工复核”模式,在婚姻登记、法律援助等场景中,AI完成材料预审后自动转接人工服务,2023年群众办事等待时间平均减少70%。此外,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报告显示,浙江省杭州市“亲清在线”平台通过AI情绪识别技术实时感知群众咨询时的焦虑情绪,自动转接人工座席,使投诉率下降45%。这些实践表明,技术赋能不是冰冷的“机器换人”,而是“人机协同”的温度升级。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政务服务智能化指明了方向。据广州市民政局官网信息,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有89.4%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部署AI应用,平均办事材料压减32%。面对这场治理革命,领导干部既要善用技术突破效率瓶颈,更需坚守为民初心。当如深圳福田区般,既敢闯敢试推进AI应用,又注重保留服务温度;既要建好“智慧大脑”,又要练就“为民匠心”。唯有如此,方能让“AI公务员”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暖心桥”,在新时代谱写中国式政务服务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