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时代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谁就抓住了战略主动权。做好人才工作,各地要悉心扮演起“护林员”角色,用育树之情,在人才的“引、育、用”上下足功夫,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有的放矢聚人才,让“人才树”落地生根。“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引进是快速补充和提升人才队伍结构和素质的“不二法宝”,但是引进人才不能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靠量取胜“捡到篮子都是菜”,有所侧重、精准发力,才能让人才变量更好转变为发展增量。要紧盯产业发展需求,深入企业车间、项目现场、产业一线,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人才需求调研,摸清自身产业“家底”,根据企业所急、产业所需、发展所缺,精准引进“志同道合”的人才。要突出引才实效,充分向用人主体分授权,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度参与人才引进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重视人才的技能专业度和岗位适配度,防止为引而引、盲目攀比等形式主义现象发生。另外,还要注重创新引才方式,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打造高效便捷的人才引进服务平台,实现人才信息和岗位需求的快速匹配和对接,为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搭建起一座更加紧密、便捷的“数字桥梁”,提升人才引进的效率和精准度。
因地制宜育人才,让“人才树”枝繁叶茂。发展之要,育才为先。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单靠引才无法取得全面而持久的竞争优势,只有聚焦关键领域提升人才自主培育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要认真剖析本地区产业结构、技术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因地制宜制定本土重点人才培育计划,确保人才培养紧密贴合地方发展需求,避免资源浪费与错位发展。要积极搭建“政企校”合作育才平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践培养基地,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需要实行“订单式”“结对式”“跟班式”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提高人才培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强化一线育才,鼓励高校院所与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人才培育上“同题共答”,通过“揭榜挂帅”“联合课题攻关”等方式,将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到产业一线,在“真刀真枪”的环境中培养高质量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量体裁衣用人才,让“人才树”成林成荫。人才贵在用,只有用其所能、任其所宜,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人才价值。要坚持人岗相配,通过深入调研准确了解把握各类人才的素质特点和履职岗位的基本要求,根据人才专业能力、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安排合适岗位,扬长避短,适才适用,努力追求人才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人才最看重的是事业平台,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鼓励人才到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领域发挥作用、建功立业,积极为人才铺路子、搭台子,用事业造就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要营造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在产业发展中充分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自主权、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更大科技资源调度权,减少行政干预,让人才静心做学问、专心搞研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论文倾向,不搞一刀切,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打破隐形台阶和成长天花板,激活人才工作“一池活水”。(青州市委组织部:牛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