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工作开展以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牌子减少了、群聊解散了、调研不多了……基层干部拍手称快。给基层“减负”只是手段和方法,让基层工作“提质”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分析,上下联动,采取综合措施,把“基层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更好地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动力。
抓好思想引领树立“实”的导向。通过“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深入开展,逐步形成了一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应该看到,形式主义是对基层工作的一种负担,其根源在于思想,究其根本,就在于少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政绩观的错位。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为基层减负的思想、政治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要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变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做好表率,推进基层减负工作向纵深发展。
紧盯突出问题采取“实”的举措。基层一线矛盾突出,任务繁重,面对上级各部门的工作安排,“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已然是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各级各部门持之以恒,集中力量,推动基层减负由“量”到“质”到“形”,由“形”到“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形式主义仍然有许多突出的问题,例如,它的反复性、多变性,需要长期保持。要做到“问题导向”,“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我们要坚持上下联动、划分职责、划分“边界线”、管好“责任田”,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和联系,将同类型的事务进行整合,做到资源共享,真正地为基层减负。
健全长效机制干出“实”的成效。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要坚持系统建设,科学评价,“出实效”,“立长效”,明确精简标准,把握精简尺度,“检修”不合理的关联制度。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多调查、多思考,对基层的难点和堵点及时作出反应,并加以解决。完善从实际出发的督查、检查和评估体系,让基层明确自己的位置,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起点,把“材料实绩”和“数据政绩”换成群众的满意度,坚决防止“新马甲”和“隐形变异”的产生,让基层干部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地谋发展。(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人民政府: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