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网红面包店日抛高价面包,什么理由都遮不住浪费的恶
时间 :   2025-09-16 20:0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苗凤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最近小侬在社交媒体刷到一则视频,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现场情况如何?且看小侬实地探访,高价面包被丢弃,网友直呼太心疼。(2025年9月15日上观新闻)


近日,上海某网红面包店“当日卖不完即丢弃”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发酵,镜头里被随意丢弃的高价面包,与评论区“心疼”“浪费可耻”的声浪形成刺眼对比。据附近居民透露,这种“日抛面包”的操作,该店已持续数月——在全国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当下,这样的行为不仅刺痛了公众神经,更让耕耘在田间的劳动者寒心。


商家的这样的行为尽管有“精致借口”,但都只不过是利益驱动的幌子。面对质疑,涉事面包店的“理由”看似站得住脚:“丢弃是为了保证每日新鲜”“维持‘独家款’人设,才能守住高价定位”“饥饿营销能稳定客流,哪怕扔一部分,利润也不会受影响”。这些说辞,本质上是把“浪费”包装成“品质管理”,将“逐利”伪装成“对消费者负责”。 


可细究之下,每一个借口都经不起推敲。所谓“保证新鲜”,并非只有“丢弃”一条路,不少连锁面包品牌会通过“晚间折扣”“会员预定”等方式消化尾货,既不影响次日新鲜度,也避免了浪费;至于“维持高价与人设”,更暴露了商家的短视:靠“饥饿营销”和“浪费”营造的“稀缺感”,本质是对消费者信任的透支,更是对粮食价值的漠视。


要知道,“节约粮食”早已不是口号,幼儿园里,孩子会学着把碗里的饭吃干净;餐馆里,“小份菜”“剩菜打包”成了常态;农田里,农民顶着烈日种粮、冒着风雨收割,一亩地的小麦要历经数月才能磨出百余斤面粉,这些面包店经营者口中的“新鲜”“人设”,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常识面前,显得格外苍白。难道身处大城市、卖着高价面包,就可以无视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辛苦?难道“不缺吃穿”,就能把劳动者的汗水当“垃圾”丢弃? 


网红面包店“宁扔不捐”的冷漠,比浪费更伤人的是缺乏社会责任。更让公众不满的是,商家并非“别无选择”,而是“不愿选择”。即便担心“打折影响品牌”,他们完全可以将临期面包捐赠给福利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流浪人员救助站,这是不少餐饮企业的成熟做法,既不会冲击正价销售,还能传递社会责任,甚至能收获“有温度”的口碑。可涉事面包店却选择了最冷漠的方式,宁可让面包烂在垃圾桶里,也不愿给需要的人递上一份温暖。这种“学西方资本家营销套路,却丢了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做法,本质上是把“利益”放在了“良知”之上。正如有网友评论:“一家连粮食都不尊重的店,再网红的包装,也藏不住骨子里的冷漠。”


事实上,临期食品捐赠有明确的操作路径,2021年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就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捐赠等方式,及时处置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部分地区还出台了“捐赠免责”政策,消除企业的“食品安全顾虑”。该面包店的“宁扔不捐”,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在他们眼里,或许“维护高价人设”比“传递社会温暖”更重要,却忘了消费者愿意为“网红”买单,除了口味,更看重品牌背后的价值观。


网红面包店的作法让百姓齿冷,不能让“浪费”躲在“理由”背后,监管要发力,行业要反思。“日抛面包”不是小事,它折射的是部分商家对“粮食敬畏心”的缺失,更是对“反对食品浪费”社会共识的挑战。无论商家找多少“保证新鲜”“维持人设”的借口,都掩盖不了“浪费粮食”的本质。这种“恶”,既需要监管部门出手纠正,也需要整个行业引以为戒。 


一方面,市场监管、粮食主管部门应依据《反食品浪费法》介入调查,对涉事面包店的“计划性浪费”行为进行约谈,督促其整改尾货处理方式;若存在“故意丢弃仍可安全食用的食品”,可依法处以罚款,让商家明白“浪费不是经营自由,而是要付出代价的违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比如引导烘焙行业制定“尾货处置指南”,搭建临期食品捐赠对接平台,让“宁捐不扔”成为行业标配。另一方面,网红餐饮品牌更该反思:“网红”的热度终会褪去,唯有“有温度、有责任”的品牌才能长久。靠“饥饿营销”“浪费博眼球”或许能赚一时的钱,却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相反,把“反对浪费”融入经营细节中,比如按需生产、支持打包、捐赠尾货,不仅能减少浪费,更能让品牌形象更立体。毕竟,没有哪个消费者会愿意为“浪费粮食的品牌”持续买单。


节约粮食,尊重每一个劳动成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明白一粒米、一个面包,背后是农民的汗水、供应链的付出,容不得半点轻视。网红面包店的“日抛行为”,刺痛的不只是公众的“心疼”,更是对“粮食安全”“劳动尊重”这些基本共识的挑战。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遮不住浪费的“恶”;再网红的流量,也撑不起没有社会责任的品牌。希望这场争议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更多商家明白,“经营自由”的边界是“不浪费、有担当”。也让全社会更警醒,节约粮食不是“小事”,而是需要每个人、每个企业践行的“大事”。毕竟,当“反对浪费”从口号变成行动,我们的餐桌才会更温暖,社会才会更有力量。(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