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来开转院证,我要去北京看病……”患者古莱亚·吐尼亚孜(化名)微微颤抖着嘴唇,眼中满是无奈与哀愁,说到一半,声音便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询问中,第一师医院普外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赵彦礼得知古莱亚患有巨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肿块直径有11厘米,挤压了周围大血管及脏器,并导致极为严重的高血压。她辗转自治区多家医院就诊,均表示风险太大,建议她转到北京大医院进行治疗。远赴北京看病固然好,但对于经济本就拮据且在北京举目无亲的她和家人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又别无选择。无奈之下,有了开头的一幕,想来第一师医院开转院证。
得知这一情况,赵彦礼起身轻轻拍了拍古莱亚的肩膀,和声说:“先别着急,慢慢说。”并向古莱亚提及:“我院是兵团唯一一家中组部‘组团式’医疗援疆受援医院,有来自浙江大学6家附属医院的15位常驻援疆专家,他们处理疑难杂症的经验都非常丰富。从检查报告来看,虽然这瘤子个头不小,但我们医院在这类疾病的治疗上是很有经验的。”
古莱亚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犹疑:“真的吗?我就是怕咱们这边也治不了,乌鲁木齐那边的医院让我去北京治。”
罕见的“副神经节瘤”
原来,古莱亚几个月前开始莫名地感到腹部胀痛,起初她并未在意,只当是普通的肠胃不适。可随着时间推移,症状愈发严重,平时稍微用力就疼痛难忍,就连睡觉都无法平躺,只能蜷缩着身体侧卧。不仅如此,她的血压也开始变得极不稳定,时常毫无征兆地急剧升高,高压值一度飙升至极为危险的地步。头晕目眩、黑蒙成了家常便饭,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每一次起身、走动都伴随着强烈的不适感,身体的煎熬让她的精神也濒临崩溃。
丈夫阿力木·买买提(化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赶忙带着古莱亚来到当地医院检查。然而,检查结果却如同晴天霹雳——古莱亚患了巨大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速解患者“急难”点亮健康曙光
当门诊医生告知古莱亚和阿力木,第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在这里开展援建帮扶工作,并且可以治疗此类病症时,他们便决定留在第一师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马涛院长得知古莱亚的病情后,第一时间组织全院专家团队进行了多学科会诊,综合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及具体手术方案。他深知,这台手术难度很大,一是肿瘤个头大、位置深且与周围重要血管及脏器紧密相连,二是切除过程中血压将难以控制,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很高。但他同样明白,如果不及时手术,古莱亚的生命将岌岌可危。
“医疗援疆,就是为了解决边疆各族群众在医疗上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又是兵团的医院,必须做出表率,勇挑重担、担当作为!”马涛院长说。
手术台上的“守护之音”
血压“过山车”般的“极限拉扯”
无影灯下,第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涛,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平(第一师医院普外科学科带头人),普外科二病区主任刘顺顺等人,全神贯注地做着手术。
手术室门外,阿力木焦急地踱步。他每一秒的等待都让阿力木身似千斤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台手术难度颇高,每一个步骤都关乎患者的命运。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也叫异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大于5cm的更是罕见。古莱亚的肿瘤足有11cm×8cm×10cm大小,不仅体积巨大,血供丰富,且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压迫了周围重要血管。因副神经节瘤合成分泌大量儿茶酚胺,术中分离、触碰肿瘤时可致儿茶酚胺大量入血,血压迅速升高;当肿瘤切除后,儿茶酚胺停止入血致血压迅速降低,血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剧烈波动,如果处理不当随时会危及生命,正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而手术医生如同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一样,必须时刻全神贯注,在仔细分离保护周围脏器、血管的基础上,切肿瘤的动作既要果断,又要尽量轻柔。
手术开始前,因变换体位仅15秒,古莱亚的动脉血压便由105/77mmHg飙升到350/243mmHg的骇人程度。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后,手术这才正式开始。而在手术过程中,马涛院长反复念叨最多的就是:“患者血压、心率怎么样?”从麻醉开始,到剥离瘤体的关键阶段,这句询问几乎贯穿了整台手术。一旁紧盯监护仪参数的麻醉科主任曹振刚每次都迅速回应,手上推药的动作果断迅速。随着手术的推进,台下曹振刚主任与“过山车”般的血压进行着“极限拉扯”,台上马涛院长、李平副书记、刘顺顺主任的眉头反复皱起,眼神中闪烁着凝重与坚毅,但手上的动作依旧沉稳。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手术团队不仅完整切除肿瘤,并完美保护了周围重要血管及脏器,患者的血压也随之稳定在了安全范围。
此时,手术室门外的阿力木并不知道里面发生的惊险故事。他只能通过那紧闭的大门,在心中默默祈祷。不知过了多久,手术室的门缓缓打开,马涛院长、李平副书记疲惫却带着欣慰地走了出来,对阿力木说:“手术很成功,你妻子的情况稳定了。”
阿力木眼眶瞬间湿润,泪水夺眶而出,连声道谢。
4月1日清晨,
“亚克西木斯孜?”马涛院长微笑着用不太熟练的维吾尔语向病床上的古莱亚询问。
“亚克西!亚克西!你们技术太高了,我是不是可以出院了?”古莱亚与丈夫阿力木脸上洋溢着笑容,回答着马涛院长的问话。眼神中,满是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与信任。
……
术后,古莱亚的高血压症状彻底治愈了。后来,阿力木在与普外科二病区医生交流时,得知了手术中医生反复询问血压的细节,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原来在那扇紧闭的门后,有这样一群人,以最严谨的态度和对生命的尊重,守护着他的妻子。那一声声询问,是生命的守护之音,是医生们在手术台上默默付出的见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而医疗援疆既解群众“看病难”的眼前之急,更谋边疆“育人才”的长远之策,被誉为最接地气的“民生工程”和增进民族团结的“民心工程”。通过浙江大学六家附属医院近10年的持续定向帮扶,第一师医院无论是医疗技术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还是医院管理体系等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中,三级手术较援疆前增长83.56%,四级手术较援疆前增长了约10倍,先后引进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162项,其中62项技术填补了南疆和阿克苏地区在该领域的空白,不仅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极大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还为区域医疗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疆阿克苏健康路4号一师医院宣传科:黄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