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安市磁山镇刘庄村的村口,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阿成根艺根雕社。这里陈列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主人李晓成的心血与热爱。工作室的主人李晓成,1986年出生,河北省武安市寺峪沟村人,现为河北省根雕企业行业协会会员、武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从小喜爱根艺,痴迷于根雕艺术,多年来,除了工作养家糊口,其他时间都用来钻研和制作根艺作品上。
李晓成,这位对根雕艺术痴迷的民间艺术家,用他的执着与坚持,在根雕的世界里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创造出大量令人赞叹的根雕艺术作品,背后的历程满是艰辛与汗水。而李晓成,这位根艺社的灵魂人物,用他的执着与热爱,谱写了一曲关于根雕的壮丽乐章。
走进阿成根艺根雕社,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艺术殿堂。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或古朴大气,或灵动精巧,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独特的故事。而这些作品的诞生,都始于李晓成一次次深入深山的寻觅。为了找到理想的根材,他常常深入山区农村收购崖柏,找到合适的根材只是第一步,将这些看似普通的树根变成艺术作品,才是更大的挑战。李晓成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他的根雕技艺全靠自己摸索和不断尝试。最初,面对那些形状奇特的根材,他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但他凭借着对根雕艺术的热爱和钻研精神,不断学习根雕知识,研究各种根材的特性,逐渐掌握了独特的雕刻技巧。
在创作过程中,李晓成尊重每一块根材的自然形态,秉持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根材的原始韵味。每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完成,都要经过去皮、干燥、构思、雕刻、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的处理,他会反复琢磨、修改,甚至推翻重来。无数个日夜,他都沉浸在根雕社里,与刻刀和根材为伴,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根雕创作不仅耗费精力,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购买工具、寻找根材、租用场地,每一项都需要资金支持。在创业初期,李晓成的根雕事业并不顺利,作品销售困难,资金紧张,生活也面临着诸多压力。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为了维持根雕社的运转,他甚至利用业余时间打零工,只为了能够继续自己热爱的根雕事业。
初触根雕,开启艺术之门
李晓成与根雕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那时,他还是个对艺术懵懵懂懂的青年,在山中漫步时,捡到一段形状奇特的树根。那扭曲的纹理、天然的造型,仿佛在向他诉说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那一刻起,李晓成心中那颗艺术的种子开始萌芽。他开始四处收集树根,利用业余时间,拿起刻刀,尝试着将心中的想象赋予这些质朴的材料。没有名师指导,他就靠着自己对美的感知和不断摸索,逐渐掌握了根雕的基本技巧,开启了他的根雕艺术之旅。
潜心创作,赋予根雕灵魂
回到根艺社,李晓成就一头扎进创作中。他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树根和半成品,每一件都倾注着他的心血。在创作过程中,李晓成始终遵循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的原则。他仔细观察每一块树根的天然形态,寻找其中蕴含的神韵,再用刻刀进行巧妙的雕琢。
一件名为《苍龙腾云》的作品,是他花费数月时间完成的。那段崖柏材料原本形状不规则,但李晓成从中看到了一条腾飞的巨龙。他精心打磨、雕刻,将多余的部分去除,保留最精华的部分,最终,一条栩栩如生、仿佛要冲破云层的巨龙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件作品在根雕展览中获得了高度评价,也让更多人认识了李晓成和他的根雕艺术。
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李晓成拜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涉县工匠”李勇刚根雕艺术家为师,潜心钻研提升根雕技艺。一年四季、寒来署往,经常前往李勇刚老师那里去学习。随着李晓成的根雕技艺日益精湛,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根雕艺术需要传承和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徒授艺,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的徒弟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被他对根雕的热情所感染。
在阿成根艺社,常常能看到李晓成耐心指导徒弟的场景。他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观察树根、如何运用刻刀,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说:“根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传承它,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如今,李晓成依然坚守在他的根雕社里,不断创作新的作品。他说,根雕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块根材都像是他的朋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价值。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还将继续在根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为传承和发展民间根雕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张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