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第一天。桂东南地区天气甚好,阳光明媚,微风不燥。下午,妹夫梁克峰打来电话,说你虽然对岑溪算是比较熟悉了,但许多地方并没有去过,就是市内的几处古迹,也没去游览过,今天可去看看岑溪“三古”。我一想,还真是,就说,好啊,现在就走。其实,妹夫带着他的儿子嘉嘉,已经在楼下等我了。于是下楼,因为路并不远,三个人就步行着,朝目的地走去。三古者,古街、古庙、古井也。
古街。
即是樟木古街,很有一些年头了,据说有近200年的历史了。即使按古街一处叫“东成”的宅子来算,标记为“始建于1918年”,也有101年了。称为古街,确名不虚传。我问,这条街大概有多长?克峰回答,一公里左右吧。
古街最西头是一座财神庙,供奉的是财神爷。按我国的民俗说来,财神爷是中国道教中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中国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中国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庙外一副长联吸引了我:“财惠满人间普降甘霖千秋藉荫;神恩遍大地广施德泽万代沾光”。往里走,居然发现里面还有一家人家在居住。和主人打了招呼后,我们继续参观,抬头看见“财神宝殿”,题有一联曰“财源通万户;神福惠千家”。最后是财神宝殿,殿里供着财神爷,两旁有八仙画像,题联为“播万民福泽;掌天下财源”。我想,这“掌天下财源”,才是财神爷的本职本业。难怪世人对财神爷如此敬重!
我国民间主要供奉五大财神,分别是:王亥(中)、比干(东)、柴荣(南)、关公(西)、赵公明(北)。但世间最常见的就是赵公明元帅。另据道教赐封,还有四方财神,分别为端木赐(西南)、李诡祖(东北)、范蠡(东南)、刘海蟾(西北)。以上,五大财神与四方财神,即道教所谓“四面八方一个中”的九路财神阵容。清代诸仁安《营口杂记》里记载:“拜年者必先拜其所供之影镫。影镫者,外画财神,内点以烛。有八尺馀长者在中,左招财,右利市。”这“招财”一说,全国通用,唯“利市”则南方人尤其粤桂闽、港澳台最喜。但不管作何说,供奉财神爷,倾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寄托着勤劳致富、安居乐业、大吉大利、家庭和睦的良好心愿。
克峰给我介绍说,他们老家农村更多类似这种庙宇。而一到年关,送财神成为过年前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通常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开始,无论市镇、乡村,老百姓们就忙着各种各样的送神请神的仪式,都是寄希望于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蒙上天护佑,全年财源广进、年年有余、幸福圆满。再就是送灶王爷,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不管请什么神迎什么仙,这些民俗活动都反映了过去农耕社会里人们的一种追求,那种对美满富裕生活的心底里的渴求。放到如今来看,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即我们大力提倡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们走出财神庙,继续沿着古街向东。旁边不远处有“太福社”。从社座所刊的“太上常开,万丈青云才子路;福星高照,一轮皓月状元灯”的对联看,应该是为学子们考学祈福用的。接下来,我一直都认真观察,这条古街,整条街叫做“肇福街”,靠东的一头又叫“廻龙街”,但都属于今之樟木社4组至8组。有的旧屋,征为公用时,用作集体办公场所,比如有一处就是“樟木街文化中心”,字迹仍清晰可辨,最有特色的就是上面还刻有五颗红五星!街上挂满了灯笼、对联、彩带、风车,也有少量的千纸鹤,虽然离过年尚有时日,还没有除旧布新,但仍然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古街全是青砖铺成的路面。各式各样的民居中,大部分确实是古色古香的,一看那些老壁画、青石板、木栅栏、旧匾额等等,还有那些已经风化、残破的民居遗迹,破砖烂瓦上竟然就长出了许多的杂草灌木,就知道是古物不假。尤其那古典的推拉门,用特别粗壮的实木做成,上下或左右,有圆口或菱形的卡隼,两端或上下一扣住,十分的牢固,肯定不比现在的防盗门差。我饶有兴味地扳了一下,还很沉,克峰赶紧给我抢拍了两张用劲推门的照片。当然也有新改建的,说不上富丽堂皇,倒也修旧如旧。里面还有许多类似北方里弄的巷子,窄窄的,真的有点像“三尺巷”,旁边有沟,因此只容一人通过。路过一户人家的大门,我们一眼望去,觉得巷陌深深,就和主人客气了问了好,说要参观参观,户主人很高兴,我们就直往里间看了一番,根据我的步测,约有76米之长,里面的房间有多种风格,前面三进间比较空旷,应当是作为公屋之用,后面几间就明显的是居家所用了。出门,已经到了另外一条马路了。这样的民居很多。几乎所有的民居,都有自己家的题额,文字、书法、内蕴各异,共同的特点是体现了福、贵、美、和。有的宅子的题额,我真的十分喜欢——如“梧桐苑”,等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亨昌”居,题有一副对联:“寄梅世泽;遗橘家风”,不但内容好,字也写得好。我久久地驻足,仔细地欣赏:能够以梅、橘自许的人家,当品德高尚、处事和润,家风一定会很纯朴,孩子读书的学风一定很端正,如果其家里有人从政,那政风也决然差不到哪里去!
古庙。
即邓公庙,后面还要记述,这可能是岑溪本地特有的庙宇。进到前殿,大门右侧墙壁上有题记《樟木邓公庙》,曰:“樟木邓公庙建于清(道光七年),占地面积1577平方米。坐北向南,现存一进一院三开间一耳房一厢房一凉亭,义仓石碑三通。硬山顶青砖,灰红珑瓦,方青砖墁地,抬梁穿斗式砖木结构。属典型的清代岭南地区庙宇建筑风格,是研究清代岭南地区庙宇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保护范围及建筑控制地带:邓公庙四周10米范围内除现有建筑外,不得新建设高于邓公庙建筑及其他工程设施”。
其实,读完了这篇题记,也就基本了解了邓公庙的来历。道光(1821年—1850年)是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的年号,共使用三十年。 道光七年也就是1828年。如此算来,这邓公庙竟有190年的历史了!那么,前面说到樟木古街有近200年的历史,此即可证。外面廊柱有联云“邓公法力布福消灾佑百姓;圣爷灵威扬善驱邪保万民”。里间对联更长一些,曰“云松得道济弱并扶倾圣德巍峨千秋庆;樟社立坛安康兼纳福神恩浩荡万民沾”。对联所提到的消灾驱邪、布福扬善,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皇宫失火,四天四夜不灭,嘉靖皇帝一筹莫展。到了晚上,嘉靖帝梦见一道人手捧一碗水泼洒于宫中,并对皇帝说:“主上,鸡鸣时分必有大雨”。果然,四更刚过,大雨倾盆而至。梦醒后,皇帝即命国师占卜送雨者为何人,得知道人是岑溪善村人,名叫邓子真,法号邓清,但去世已达半年之久。嘉靖帝念邓清救火有功,便敕封他为“灵威伯爵邓公圣爷”。因而,现今邓公庙正殿顶端有“敕封灵威伯爵”六个烫金大字!后世的岑溪人为了纪念邓清,便在多处地方兴建了邓公庙。此庙只是其一。
而从中国神仙谱看,邓公庙中的邓公圣爷,在全国诸神中其实是没有其名分的。但如今在容县、藤县、苍梧等地,倒是和岑溪一样,许多地方都供奉着邓公圣爷,这就说明,邓公圣爷只是一个地方神衹,可能只限于梧州一地。这算得神仙里的一个特例了。但不管怎么说,岑溪人包括古时的梧州人,对邓公圣爷的虔诚敬拜是真心实意的,而不论这个神仙是不是拿的“全国粮票”,故邓公庙在梧州几个县市建得很普遍。而至于灵性,可从邓公庙挂满了各种绶带、绸缎、祈福的彩带等来看,就可见其万一了。旁边有“水月宫”,道是“水浸花城真亦假;月沉苍海有还无”。我觉得最奇妙的却是,那座古朴得不能再古朴的凉亭,下面有两株桂花树,而今虽是冬天的腊月里头,其中的一株竟然已经开花了。我采了一小丛,捏了捏、闻了闻,花香扑鼻,沁人心脾。克峰和嘉嘉闻后,也连连称奇。我们都知道,桂花树的花期,一般是在每年的9至10月份,也就是秋季,即农历的八月,所谓“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也。我国比较经典的“丹桂”、“金桂”、“银桂”等品种,都是在秋季里开花,故称之为“八月桂”。还有一种全年四季都开花的,叫“四季桂”,每隔两到三个月就会开一次花。邓公庙里的这两株桂花树,开出的正是那种乳黄色柠檬香的花,也许,正是“四季桂”的一种吧。
古井。
即樟木大井。岑溪市志查乾隆初年县志,就曾明确地记载了这口山泉。这口樟木大井,因座落在原樟木镇廻龙街,又称廻龙大井,是一处不可移动的鲜活的“文物古迹”。难怪熟知的人们都跟我说,这口古井,确实值得一看!
我们到了古井边,停下来观看周边景物:正上方有一庙观式的建筑,其间是一座小塔,旁边墙壁及塔身有说明的诸种文字,附近亦有一些民居的房屋。我仔细阅读刊于古井旁的题记《樟木大井》:樟木大井坐落于廻龙街东侧,过去是古街居民唯一的饮用水源,也为岑溪市级保护文物,列岑溪四大名井之首。樟木大井建于200多年前,据乾隆初县志记载:“长宁圩东南有泉,从葛仙地脉涌出,亦清冽可饮”。大井井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甘甜可口,且不论旱涝常年保持充足的水源。樟木古街的传统文化中,也习惯用大井井水的“清”警示人们:立世做人,务必要像此井水一般清澈明净!
这段题记,清晰地记载了樟木大井的历史与现状。据现在可查询的资料显示:相传,东晋道士葛洪曾在樟木古街东北约三公里处的山谷结庐炼丹,此地遂得名葛仙岩。大井水泉脉自葛仙岩而来,从大井底下涌出,开启了樟木古街的历史。克峰介绍说,这口井建成确有近200年,在民间,还有流传颇广的一种说法:如果有人在葛仙岩山上葬尸造坟,大井的泉水必定浑浊不堪。因而,这里极少发生这样的事!我蹲在井沿全方位地观察古井,井水清澈见底,明净如镜,水里有几条金鱼儿似的在悠闲地游着,还有一条黑色的鱼静静地趴在水中的一块石头上,全然不顾人们的打扰,周边的文塔、房屋、石契爷庙、廻龙社等建筑倒映在井中,清晰得如同看见的是原物!不一会,有几个村民提着不同的容器,如水桶、塑料桶、纯净水桶等等,来到井边打水。我热情地和打水的人们聊天,问他们打水作何用途?并赶忙拍了几张照片留存。打水的村民说,这口古井历经200年的风雨,水源充沛如初,一年四季都保持高水位,从没有受到过人为污染,水质优良,清冽甘甜,是生活饮用水之佳品。观察可知,这口古井,井口直径2.7米,井深也是2.7米,井口地面距井水水面仅27厘米,取水十分方便。井内壁用大石砌成,泉水从井底涌出,井口周围用36块梯形大青石砌成圆形的井台,井台外环有排水沟,沟外有人行道。如果用心细看,就会发现水珠儿不时从井底石缝冒出,使古井始终保持较高的水位。村民介绍,古井之泉水不但甘甜可口,而且还有药效之功:用来泡茶、酿酒,味道香醇;用来煮饭、做菜,则不易馊。更加神奇的是,如果经常饮用古井之泉水,能延年益寿,故岑溪市百岁老人甚多,也是有名的长寿之乡。
说古井,不得不说古井一旁的文塔。文塔之历史,见之于《重建文塔序》:文塔建于清咸丰元年,建后樟木街文人涌现,有进士叶燦章、举人李树楷等。李树楷曾为榜亭题下“榜对龙山,无论四民皆入选;亭如雁塔,每逢三载又题名”的联句。正是文塔为笔、井是砚,井塔生辉,乃樟木圩的宝贵文物景观。文塔被毁于日寇入境时,从此只剩美井一口留存于世。一九九八年大井被市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党和政府重视,隆重地授予两幅金字文物标志石碑。喜讯传来,人心振奋,奔走相告,意见一致,在原址重建文塔一座,让井塔重放光辉。众曰:兴建文塔孚众望,井塔生辉耀街坊。勉励后人学前辈,光荣榜上美名扬。在樟木街委领导下,成立筹建组开展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鼎力支持,于七运己卯、壬申、戊戌日奠基,九月竣工。正是:龙山圣井文塔竖,芳名碑上万载传。
从此序可知,文塔本就是当初古井景物的一部分,故后来复又重修。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廻龙社。我跟克峰说,可能,井上方的这座廻龙社,就是用来保护樟木古井的。廻龙社也是近年才重建的,其《廻龙社重修序》如此记载:廻龙社公座落于樟木街头,樟木大井上方。座甲向庚,是樟木街五社之首。所以有“廻龙冠五社,大井润千家”的美誉。1998年被授为岑溪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历史原因,自清光绪十六年(1836年)重修,距今已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有的木瓦都已经破烂……决定进行第二次重修,于八运丙申年戊戌月丙寅日辛卯时兴工,十月竣工大吉。
从落款看,重修时间为二零一六年十月。但其中有一处错讹,即“自清光绪十六年(1836年)重修”句,显然有误。我刚一提出疑问,嘉嘉就说,公历的1836年,是清朝道光十六年。那个时候,离光绪皇帝出生还有35年呢。嘉嘉这孩子正上中学,对历史、时政、军事尤其对军队装备特别感兴趣,而且记性又十分地好,所以,能立即指出这一朝代方面记载的错误。我们在此指正这一错讹,希望当地有心的人能够看到,将来在合适的时候能够修正。廻龙社里有“石契爷”,用红绸供奉着一块黄色的石头。颇有意思的是,其正前方又供有毛主席镀金铜像和佛祖铜像。旁边题有两句:“石面果树枝枝秀;契爷之子个个贤”。
我们又向东走了一段。在一稍开阔地,我问克峰,往前走还有多远?回答说大约还有300米。走过的那一段,我其实已经步测过了,约730米。加起来即是一公里左右,信为克峰前面所言。于是,我们折转身来,依原路返回。克峰很认真地说,我们走的是廻龙路,不是回头路。说毕,我们三人相视一笑。
《太平经》说古人“人心质朴,心意专一”,从民俗文化看,此说甚为有理。岑溪三古中的古街、古庙、古井及其反映出的民俗文化,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集中体现。既有国家的、民族的,如财神庙、葛仙岭,又有地域的、小群的,如邓公庙、廻龙社,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集居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这种风俗习惯,实际上是普通劳动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即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当然,一经形成风俗,当有历朝历代政府加以引导并使之政治化合法化,同时也使之通俗化乡土化。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曾说:“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古代的人们大多不过分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得失算计而心神不安,他们深信,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过上简约勤俭的日子,可达自身人格的完善。则今天的我们,要从古人简单、真诚的信仰出发,不为物欲所累,不为名利所驱,始终保持知足常乐的情操,养成旷达顺意的胸怀。悟得返归淳朴,修得内心专一,学古而不泥古,鉴古而不崇古,是此行的最大收获!(曹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