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经济民生 >
经济民生
安石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出成效
时间 :   2021-05-24 16:0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周满荣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清风网讯(通讯员: 许灵锋 杨国才 李若飞)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抓手,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村庄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工作相结合,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安石村位于凤庆县城西北部,距县城6公里,是闻名的“中国滇红第一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文明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文明村”、“云南百强农技协会”、“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村辖4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810户农户3338人,有少数民族11个,155人,主要为彝族、白族、傣族等。安石村共有1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145名党员,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0人。2020年末,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2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08元。
 
抓基础强堡垒  筑牢民族团结政治基础
促进民族进步,核心在建强组织体系、强化组织保证。近年来,安石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战略布局,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创新管理机制。2019年,凤山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创新方式方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安石村为中心,联合周边上寨村、落星村、水箐村、红塘村,实行5村大联盟,探索成立凤庆县“滇红第一村党委”实行大党委管理机制。
 
配强村两委班子。安石村依托“大党委”工作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战略布局,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提升基层战斗力。
建优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支部建设上,注重把少数民族党员培养成(总)支部委员,注重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发展新党员,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把党的建设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将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相融合。
 
抓产业助发展   筑牢民族团结经济基础
加快产业发展、加强经济建设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础,也是维护少数民族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安石村通过“六园共建”,全面推动安石村产业转型、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经济基础。
建设绿色茶园。联合周边上寨、水箐、红塘、落星四个村,成立滇红第一村茶叶产业联盟,总结推广“12335”茶产业基地管护标准,对高优生态茶园进行管理。抓住凤庆县“全国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创建机遇,引导群众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集成使用太阳能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零农药、零化肥,推动茶叶产业向优质、绿色、有机发展。全村共发展高优生态茶园6664亩,认证有机茶园1618亩,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建设多彩果园。推动农村产业绿色转型,发动农户在房前屋后、坑塘四旁、茶园地埂培育种植核桃树,并在规划地块集中连片栽种千亩果园(樱桃、甜脆李、杨梅、山李子)。在补充村庄绿化空白,扮靓村庄底色的同时,创造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新局面。全村共有果园面积4000余亩,泡核桃面积11782亩。其中核桃投产面积5200亩,产值达1900万元以上。
 
建设美丽花园。安石村家家户户种茶花、养茶花,有着较好的茶花种养基础。安石村抓住茶花市场需求量增大的机遇,以支部为引领,搭建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平台,成立茶花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天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茶花产业。目前已建成茶花基地130亩,发展茶花品种300多个3.2万株,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个,带动600户农户种植茶花,户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切实将“美丽资源”转化成了“美丽经济”。
 
建设有机菜园。结合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政策部署推进,引导农户将经过三级处理的粪液、沼液等有机肥料用于房前屋后菜园浇灌,打造绿色有机“菜园子”。全村50%以上农户家有菜园,在实现蔬菜自产自销的同时,传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建设洁净家园。把以规立德作为乡村善治、善美的根本,通过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引导村民树立健康、绿色、清洁家庭新理念,家家户户形成房前屋后有花草树木、庭院布局合理美观、室内干净卫生、物品堆放整齐、门前清洁通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挂的洁净家园。
 
建设休闲乐园。组建了凤庆县“滇红第一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先进的电子商务门户,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着力打造8条休闲旅游路线,最大限度满足团体、自驾、亲子等不同形式旅游人群。茶花园、农家乐、制茶体验中心等一批景点已具备迎客能力,游客到安石可以在茶文化体验中心体验制茶工艺;在观景台、观光廊道观赏特色民居和茶园景观;在茶花园观赏茶花、自助烧烤、亲水体验;在星级农家小院体验“土味”美食。“滇红第一村”于2019年获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名村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019年以来,累计承接各类旅游团队137个,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散客4.5万多人次,通过茶叶销售、茶饼制作、游乐园分红、旅行社接待、旅游观光车、超市创收等共实现利润52.6万元,带动全村增收800多万元。
 
抓文化促融合  筑牢民族团结情感基础
文化认同是各民族人民凝心聚力的重要纽带,为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安石村多措并举。
 
建设集茶文化、优秀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传习所1个,组建安石村文艺宣传队1支,宣传分队4支,老年体协门球队1支。共计开展新农村文艺汇演123场次,组织老年人门球比赛65场次,“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建成安石村道德广场和文化传习所、村史室,以弘扬“诚、信、礼、义、善”为主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尊老爱亲模范、致富能手、诚信模范等评选,激发村民爱家、爱村、懂礼仪、知忠孝、讲诚信、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引导各族群众不忘党的恩情,不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进一步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活动开展以来,安石村共计评选出好儿媳、好婆婆、讲诚信村民50人。
 
建成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教育培训、儿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所,实现全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推广普及茶艺茶道、餐饮技术、乡村旅游解说等技术培训工作。依托道德讲堂、文化传习所、村史室等阵地场所,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艺术节、乡村旅游节等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各族群众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生动力。
 
抓治理夯根基  筑牢民族团结社会基础
安石村始终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基层治理的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出“1+5+N”(即“滇红第一村”党委+5个村党支部+N个自然村理事会)的基层治理模式,由党委牵头抓总,村党支部具体实施,选优配强自然村理事会,建章立制促“三治”融合。
 
构建团结进步的自治根基。通过制定自然村理事会章程,强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及“四议两公开”制度。对辖区内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实行民主议事,由村民作主,做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让群众有表决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共享权。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制定人居环境红黑榜等制度措施,教育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努力把理事会建设成村规民约的“执行员”,社会和谐稳定的“调解员”,兴办公益事业的“议事员”,建设美丽乡村的“领航员”。全村制定村规民约1则,成立自然村理事会4个,制定理事会章程4个,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痛点难点。
 
构建团结进步的法治环境。安石村通过自然村理事会,将村里有威望、处事公正的村民聘为调解员,充分发挥群众信任、联系广泛的优势,对各种矛盾纠纷实行全面排解、疏导劝解、联系化解、牵头和解的“四解法”,把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做在前、做上门、做到家、做到位;聘请镇司法所所长为法律顾问,让法律“走”进村,纠纷不“出”村,引导村民走法律途径,为全村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德治氛围。近年来,安石村始终把道德讲堂建设作为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将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讲活动、道德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国学经典诵读、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学唱红色经典歌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内容纳“道德讲堂”活动,通过“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全面丰富提升道德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