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解好“急难愁盼”题,方为基层“贴心人”
时间 :   2025-09-16 20:5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巧丽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家里的水管裂了,能帮忙修下吗?”“孩子上学的补贴还没到账,该找谁问?”在基层,群众的诉求往往藏在这些“小事”里。可对群众而言,“小事”就是“心头事”,“难题”就是“揪心事”。基层工作的价值,从来不是写在报告里的宏大叙事,而是落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的具体行动,是让群众从“忧心事”变“放心事”的实在改变。


群众的“急”,容不得“等一等”。暴雨冲垮了村口的小桥,村民出行受阻,基层干部就得冒雨踏勘、协调施工,哪怕加班加点也要尽快打通“便民路”;独居老人突发不适,身边没人照顾,社区网格员就得第一时间赶到,联系救护车、通知家属,用“快一步”的响应换群众“稳一分”的安心。曾有村干部为帮村民追回被诈骗的养老钱,连续一周熬夜梳理线索、对接警方,最终帮老人挽回损失——这“急群众之所急”的速度,正是基层工作最暖的温度。


群众的“难”,经不起“推一推”。有些事在干部眼里或许“复杂”,可对群众来说是“迈不过的坎”。比如村里的残疾人想申请无障碍改造,却不懂流程;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入学,缺材料跑断腿。这时,基层工作者不能说“你再等等”“找别的部门”,而要主动“上前一步”:帮着整理材料、陪着跑审批,甚至协调多部门对接。有社区为解决独居老人“吃饭难”,牵头办起“爱心食堂”,每天提供热乎饭菜;有村镇为帮农户解决“卖果难”,组队拍短视频、找销路——把群众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才是基层工作该有的担当。


群众的“愁”,躲不开“管一管”。孩子没人带、老人没人陪、看病报销搞不懂……这些“愁事”看似细碎,却关系着群众的生活质量。基层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把“愁事”放在心上:开设“四点半课堂”,让留守儿童有地方写作业;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陪独居老人聊天、做家务;用“乡音土话”解读医保政策,帮老人在手机上完成报销。去年有村支书发现不少老人怕“电信诈骗”不敢用手机转账,专门开了“防骗小课堂”,手把手教老人识别诈骗短信——化解了群众的“愁”,才能赢得群众的“信”。


基层工作就像“过日子”,要把群众的“柴米油盐”放在眼里,把“酸甜苦辣”记在心里。少些“纸上谈兵”,多些“上门服务”;少些“空话套话”,多些“实在办法”。当每一件“急难愁盼”都有人管、有人办、办得好,基层工作才算真正落到了群众心坎上,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也才能越建越牢。(剑河县南加镇人民政府:张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