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做“合格”党员干部 须秉“三公”
时间 :   2025-04-01 09:1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浩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一代代党员干部守初心、践使命,在各自的岗位上执着坚守、攻坚克难,秉持公道正派原则理念,将党的优良作风深植传扬,用一颗为民之心、做一份为民的事业。


心系百姓,无私奉献,以公心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程颢、程颐在《二程集》中提出“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作为党的干部,就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保持公心就要摒弃私心,无私者无畏,无私欲、不求私利,方可为人以公心、行事以公道。党员干部没有私心,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握事务本质。因此,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一颗公心,不为稻梁之谋,追求远大理想,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最崇高的追求,凡事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党的政策执行好、传达好,干好每一件利国利民的小事,不以自身为上,而以周遭为要。


持久专注,精益求精,以公信增强群众工作的威信。所谓精益求精,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反复推敲打磨、精雕细琢,对待工作严谨细致,具体体现在服务群众的每个环节。正如“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中,无数党员干部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矛盾不上交,通过“小事不出村”的持久努力,将群众工作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无论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还是民生诉求的“第一时间”,都需要以“偏毫厘不敢安”的严谨态度,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复杂任务,需摒弃急功近利心态,多在慎独慎微上下功夫,增强公信力,树立良好形象。


淡泊名利,不辞辛劳,以公仆诠释党员干部的质朴。“奉献”是党员干部最好的注脚。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持续强化规矩纪律意识,坚决服从工作安排,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用实际行动彰显担当作为。更要谦虚低调,热情服务,坚持原则,在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复兴的路上,将“小我”融入“大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向前的心态和状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但为好事、莫问前程。(潍坊市寒亭区委组织部: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