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若干规定》要求以改革精神和严的要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各地在推进基层减负工作中,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积极与基层互动,回应减负需求,真正在见行见效“闻听”好基层干部心声。
准确把好基层干部减负“呼声”脉搏。基层减负的“脉搏”在哪里,基层干部群众最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各级要正确处理好各自“应尽之责”与“应减之负”,要站在基层干部、群众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坚决防止出现假装“听得进意见”“找得准出路”的现象,做到“响鼓无需重锤敲”,精准把脉好基层负担在哪里,需要怎么减,如何减等关键问题,达到基层减负“一锤定音”“一杆到底”。
善于切中基层干部减负“心声”要害。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不仅要做好“轻车熟路”,着力“轻车减负”做减法,还要聚焦“壮马赋能”做加法。对待基层干部,不能只求“快马加鞭”,只加“压力”不予“动力”,更要做基层干部“知心人、明白人”,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基层的所思所想所盼,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更好地激发广大基层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闯劲动和拼劲,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和改革创造性。
耐心聆听基层干部“回声”诉求。基层减负的成效如何,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负在下面,减在上面。为基层减负就要多听听基层的实际反映,时刻关注基层减负的“回声”,并从“回音”中深挖问题症结,及时调校不恰当、不合理的减负内容,防止减负工作出现反复、回潮。不断拓宽监督路径、改进监督方式,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到减负全过程和各环节监督中来,把减负的“考核棒”交给基层、还给群众,让基层干部和群众评判减负工作的实效,切实做到减负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减负通过把好“脉搏”善听“呼声”,聆听“心声”,是减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级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他们的“心声”,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同推动减负工作的落地见效。(从江县统计局:潘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