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治理能力
时间 :   2024-04-28 18:1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胡艳红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这些理念对于党员干部结合时代条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为民情怀。“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基层治理主体归根是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根本。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求入官为政者,必须了解百姓需求,体察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孔子治理中都,一出手就抓住“养生”和“送死”两大事关民生的根本问题,从而在一年时间就实现中都大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凝心铸魂筑牢根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记“三个务必”,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投身于社会治理工作中。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人际关系。“礼之用,和为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和”的民族基因从未改变。对于基层善治,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以和为贵”的理念。三百多年前,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解决张吴两家宅基地纠纷即兴回复的“让墙诗”传诵至今,“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成为成语“礼之用,和为贵”的现实典范。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用以调节人际关系、协调利益矛盾、减少社会冲突,消解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潜在冲突,推动基层社会和谐有序运转。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治理合力。修齐治平,兴亡有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被视为一种“大节”,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注重激发这种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通过常态化宣传引导、以文化人,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总之,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古鉴今,爱国守法,以人民为中心,明德修身,投身到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勇当开路先锋,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山东省汶上县委组织部:胡艳红)

该文为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儒家‘和合’思想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与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WHLC—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