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通过“塔尖+塔基”并向发力、“线上+线下”并线联动、“输血+减压”并举多策,拓宽平台招才,创新管理引智,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美丽家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塔尖+塔基”并向发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探索实施“引才聚智”行动。着力搭建平台聚人才、创新机制引人才、多策并举育人才、优化环境留人才。一方面,通过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情况调研分析,科学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工作举措办法;通过开辟人才绿色通道,扩大用人单位招引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设置的自主权,特别是针对引进的急需紧缺或处于行业领军地位的高层次人才实施“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管理办法,做到给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另一方面,围绕破解引才制约问题、引进高精尖人才等重点课题,创新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拔尖人才培养扶持、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实施办法,针对特有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科研项目,为各类人才搭建多样化创新平台和阶梯式成长空间,促使更多人才各展其能、择能就任,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线上+线下”并线联动,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落实“线上+线下”双线联动措施,着力打造专业化、行业性人才市场,鼓励组建人才资源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按照“精心选材、角度新颖、文体丰富、紧跟时兴”的典型引领思路,健全完善人才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实施“互联网+”人才资源服务行动,在网络、微信平台等集中报道人才工作情况,大力宣传重点工作一线专家人才典型,着力构建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惜才爱才重才敬才的浓厚氛围。借助举办经济、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培训会,认真研究制定教育、农业、制造业等方面特色人才培养计划,邀请专家学者现场培训指导,突出成长型、实用性人才导向,精准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统筹开发现有人才资源,盘活人才存量,提升本土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引才”“留才”的转变,构筑人才发展“新高地”。
“输血+减压”并举多策,打造人才落户“幸福港”。借助引进人才“专用”编制“周转池”,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工商联、中介机构在联系人才、团结人才、服务人才中的独特优势,全面摸清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健全人才保障制度,落实服务人才“四比访”“五必帮”和国情研修、体检慰问等措施,灵活采取“全职”“柔性”等多种引才方式,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社保办理、就医保障、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与更多、更有效的政策倾斜,使其彻底解决后顾之忧。通过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搭建就业见习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充分挖掘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民创客”,积极打造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育壮大助推乡村振兴的农村带头人队伍,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提高群众致富能力。同时,注重创建实用人才实训基地,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吸纳参训群众就业,实现企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拜城县委组织部: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