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为此,在乡村振兴的大势下,要根据推动乡村振兴的整体需求,以及不同地区的现实需要,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激发职业教育活力,以发展职业教育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畅通教育衔接,推动职教人才固本培元。推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多元化成长通道。职业教育不是教育过程的终点,而是教育阶段的其中一部分,推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有效衔接,能进一步拓宽为社会培养新一代高级技术人才的路径和渠道。以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需着重面向乡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肄业生等年轻学生群体开展,鼓励好学的青少年、手工技能强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促使年轻人持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实现就业,使其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得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扩大支持力度,引导就地就业注入活水。要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支持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有需要、开展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县镇、乡村地区设立规模适宜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分校,以及招生数量多、专业技术能力强、受社会广泛欢迎的民办职业院校分校。这能有效鼓励当地学生就地入学、在本地就业,同时吸引周边地区的生源,促进人才的区域性流动。可依托职业院校的技术力量,开展对当地农民、职工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更多高技术人才,满足本地区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
推动校地融合,实现本土技艺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责,地方职业学校更应该立足当地,探索“职业教育与地方传统技艺互动发展”的有效路径。地方政府可以协同职业学校甄选和集聚一批当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技艺人员等,研究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专业课程,推动当地特色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地方职业学校以自身技术为依托,也能在与当地传统技艺的融合发展中形成自身的特色。
赋能服务保障个,营造尊才爱才浓厚氛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的需求普遍提高,但传统的人才观念尚未完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保持同步,一些陈旧的观念和认识成为更好发展职业教育的障碍。要大力引导社会树立正确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宣传表彰力度,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要定期开展区域性、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深化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 周国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