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5月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将调查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强调要通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问需、问计于民,从而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度,并为改革找到精准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这一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更为我们为民谋福、为民解难、为民服务提供了实践“钥匙”。
以“求实”为钥匙,精准把脉民生实况。调查研究必须求“实”。这里的“实”,既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作风之实”,也指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思想之实”。党员干部要常跟群众身贴身靠、心贴心问,在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中捞出热气腾腾的第一手资料。把调研的重点放在排查问题、摸底难题、梳理陈年旧题上,掌声嘘声都要听、好的坏的都要看,角落后院都要去,不粉饰、不美颜,让问题原原本本地亮出来。同时,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追“调研热点”,防止“被调研”,用四不两直的方式,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让群众真满意。
以“民意”为钥匙,激发改革创新活力。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汇聚民智、凝聚共识的过程。要用好群众的“源头活水”。建立完善的民意收集、反馈机制,确保群众的声音能够畅通无阻地传递到决策层,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决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带着“搁在笔头、停在案头”的问题去民间高手中求智增效,带着“表面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改革方案,在基层履历中优化提升。同时,要注重发挥专家的作用,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调研,为改革提供专业咨询和智力支持。在汇聚民智的过程中,同民意对表、向民心看齐、为民众争利,既要看群众的当下利益,更要看群众的长远利益,在远近叠加中激发群众的改革创新活力。
以“成效”为钥匙,确保改革落地见效。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落地。因此,调查研究要树立“结果导向”,确保各项调研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在改革中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每一项整改任务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抓不松、一抓到底的局面。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看反馈”“听回响”,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健全常态化跟踪机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山东省海阳市龙山街道工委:李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