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常怀为民初心是“民生为大”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所有的奋斗都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民生之大”堪为“国之大者”,民生之重昭示责任之重。就像当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念叨着“妇女学习犁耙、小孩要求读书、木桥太小跌倒行人、许多人生疮害病”那样,捧着沉甸甸的“民生考题”,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问题摆在首位,将人民的生活福祉置于最高位置。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牢记为民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施为民、惠民、利民的实招硬招,多办顺民意、解民困、惠民生的实事好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坚持干在实处是“民生为大”的重要体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紧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说了就要去做,做了就要见实效,杜绝用大话忽悠,避免开“空头支票”。找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的“切入点”,把准一切为了人民的“出发点”,瞄准一切依靠人民的“着力点”,踩准一切惠及人民的“落脚点”,少搞那些花花草草的“盆景”,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真功夫,尤其不能画饼充饥“装样子”。党员干部要找准制约发展的焦点痛点难点问题,高效推动民生实事办理,把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办到点子上,办到群众心坎里,交出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积极深入基层是“民生为大”的内在关键。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才能更精准地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目的是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导工作”。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我们既要“稳扎稳打”、现场就办,也要“小步快跑”、急事急办,“向下”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宣传好理论政策,摸索清民情民意,深入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不断把党的政策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征程上,让我们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在工作中不弃微末,共绘民生幸福画卷,以实际行动举起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贵州省从江县投资促进局:王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