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构筑精神家园。村“两委”账户互动谋划,立足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依托侗年、苗年、瓜节等传统节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立足实际,以村民活动中心为阵地,强化农家书屋的作用发挥,大力宣传剪纸、刺绣等非遗文化,开设水书培训班,组建法治宣讲队伍,深化拓展“1+8+N”宣讲模式,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群众活动,举办“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等活动,活动现场设立文明实践宣传、医疗义诊、普法宣传等服务点,在潜移默化中熔铸文化认同精神纽带。
融合发力搭建交融桥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在中心校开设刺绣、苗族竹竿舞、芦笙、剪纸等兴趣班,依托编排文艺展演、组织非遗体验、开展现场宣讲等形式,增进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中,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心,打造法治广场,从经济社会发展、工艺工匠、民族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选树典型,表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集体。
蓄势赋能带动文旅发展。创新开展全方位、多样化发展模式,利用好自然风光美景和人文文化,培育、扶植具有本土特色的农特产品和文化内涵。持续推出农特产品,探索“乡村旅游+民族演艺”旅游新业态,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和游客,打响民族地区文旅金字招牌。以“村超”为契机,发挥旅游业带动就业、增收富民的作用,谋划七彩古稻农耕文化研学、跑山猪认养共享云模式,打造“牛斗人和”的斗牛IP,促进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通讯员:王晓敏、李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