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资讯 >
综合资讯
依标扣本 精准施教 立足过程--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几点做法
时间 :   2024-09-29 08:5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成明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语文是母语,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姓“语”,“语”即说话,就是语言,“文”即文字,识文写字,阅读写作。语文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传播人类知识和思想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培养好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其人生起到奠基作用。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笔者就如何提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培养方法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而这种学习并非是单纯地背诵识记,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来面对现实,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以更加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未来。笔者通过反复实践,小学文化自信素养培养,突出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一)深挖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现代文,也包含不少古诗词和文言文。所有这些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并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意识到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大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对这些传统文学内涵的深挖,依托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接触这些文学作品,从而帮助他们有效的树立起文化自信来。如在教学古诗《寒食》时,从学生熟悉的清明节引入,播放介绍寒食节的微课视频,了解介子推是个忠孝两全的人。通过抓住注释“御柳”“传蜡烛”学生能够说出“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的大致意思,教师进一步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介绍中国古代“折柳插门、传赐新火”的传统习俗。


(二)“一读一写”,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应“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师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按照新课标不同学段的要求制定了阅读目标。一是让教师成为童书的阅读者。凡是要求学生读的书教师必须先读,凡是教材内涉及的推荐阅读书目教师一定先读。凡是共同读过的书一定开展读书交流会。二是积极打造阅读环境。学校有图书阅览室,全天向师生开放,每个班级设立了读书角,让学生随处都可以接触到书。三是充分利用阅读时间。通过抓实早读、抓紧课前激情朗读3分钟、每天午饭后30分钟自由读、抓好亲子阅读活动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养成阅读的习惯。四是开展系列读书活动。预习读书活动:让学生课前预习,使用阅读批注,边读边思考,用好课本抓阅读。试卷读书活动:让学生反复阅读试卷阅读题,带着问题阅读,总结、归纳阅读题类型,用好试卷抓阅读。拓展阅读活动:借助“读书日”“班队会”开展读书交流会,分享阅读体验和感悟,用好活动抓阅读。五是建立读书共同体。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同学、老师、家长建立读书共同体,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


写: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写字如做人,做人如写字。规范、端正、整洁写好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各个学段的基本要求。我们把“多识字,写好字”贯穿于整个小学学段。一是讲求识字方法。每周组织教师分年级集中教研活动,汇集教师的集体智慧,通过教研组探讨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基本方法。如:猜字谜识字、编识字儿歌、加减法识字识字、找朋友开火车识字、创设情境识字法、日常生活识字法识字、借助工具书(字典)独立识字等方法。二是开展识字写字活动。鼓励学生每天自主识字、查字典识字、积累识字。每学期开展学生查字典比赛。为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展示同学们的书法成果,鼓励进步,每个月进行一次书法比赛活动,各班将书写较好、进步较大的学生书法作品上交中心学校,通过评为组进行评比,分别设奖进行鼓励,并将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学生学习、观赏。三是落实写规范书写要求。学生书写要做到正确握笔、牢记“三个一(一尺,一拳,一寸)、写楷体字、美观书写。同时,要求教师注重书写示范,课堂上教师板书的每一个字均要求规范、美观,杜绝用多媒体代替教师板书。


二、小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注重语言积累,提升文字运用兴趣

小学生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文字学习的初始阶段,识文断字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不断积累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当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语言积累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语用实际情况,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以识文断字为主,除基础的文字以外应适当引导进行课外语言的积累,不断拓展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能力;中年级学生已经涉及到了阅读和习作等内容,因此语用训练中的语言积累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帮助学生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这一时期主要以课内的语言积累为主;高年级学生在语文习作方面已经有明显的需求,因此语言积累应注重课外资料的补充,鼓励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方式实现语言的积累,提升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语文学科教学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语言积累策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专业指导,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言应用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语言内容学习当中。


(二)加强听说训练,培养语言文字能力

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必须要加强听说训练,通过听说的方式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学会语言的逻辑性,学会规范表达。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较弱,虽然日常口语交流基本无障碍,但在表达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流畅的表达,因此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听说训练,不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听说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听与说的结合,从听多角度来看,应注重听力的渗透,包括语言文字的标准发音等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听力学习到规范表达的内容,通过听力为学生创设规范的语用环境,激发学生语言规范意识,从而更好的融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当中;从说的角度来看,说就是要用口语将自身所想表达出来,在表达过程中注重主、谓、宾的合理应用和结构设置,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思维。小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还没有真正培养起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口语交际中的不规范性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混乱。因此听说训练的加强为学生提供了规范的语用环境,逐步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从而帮助学生从听说两方面做好突破,体现语文学科中文字的魅力和规范性。


(三)利用阅读拓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过程中,阅读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小学生时期语文课内阅读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指导过程中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在阅读中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做好语用训练环境的创新。


阅读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要注重两方面的做法:一方面是课外阅读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具体实践,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联系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文字学习等内容将其融入其中,锻炼自身语言语用和分析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进行积极的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课外阅读中的生字、生词、句子含义等又反过来推动了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的情景当中;另一方面是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主,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语用环境,符合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因此老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积极做好学生语言的学习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教材内容学习当中,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内阅读的重要性,切实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发挥课内阅读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素材,不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四)做好习作训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必须要加强习作训练,不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水平。习作是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集中表现,通过学生的习作作文可以了解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学习和指导,为小学生创设更好的语用环境。


三、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依赖性较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形成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教学《蜜蜂引路》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1、蜜蜂给谁引路? 2、蜜蜂又是怎样给他引路的?3、他怎么会想到让蜜蜂给自己引路的?问题提出后,紧接着安排讨论,要求结合上下文想想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


(二)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

教材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一文中,讲妈妈挖出箱子和科利亚挖不到匣子两个自然段,在理解时可引导学生对比着进行分折。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科利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得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找不到。这里记录了科利亚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便是“这里一定有原因”的判断。科利亚经过自已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从科利亚的一段话,联系课文前面的交代,可以判断出他埋下木匣时的年龄。从中能够看出他非常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就能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思维训练。


(三)打破常规,多方位开发学生假设、联想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能不能打破常规,改变这种老师堂堂主动,学生课课被动的局势呢?经过实践,笔者灵活运用了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假设、联想,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例如在讲《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提出了思考题:如果当时周围没有石块乌鸦应当怎样才能喝水呢?由于这个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难度。于是出示了几幅画面来引导学生联想,***幅是位小朋友正拿一只杯子向另一只杯子里倒水,第二幅是洗水盆里掉在外面的洗衣服角儿还在一滴滴往下滴水珠。第三幅则是一位小朋友将几棵大白菜放在水盆里,盆里的水便溢出来了。针对以上几幅富有启发生的画面,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大都得出了以下三种喝水的方法:将瓶子推倒,让水流出来,衔来布条一头浸在瓶子里,另一头露在外面,让水流出来。可以衔来小树枝,小杂物等放入瓶子,让水流出来这样用投影片的映示富有启发生的画面加快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拓宽了思路,使学生的联想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

老师的适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低年级《小猫种鱼》一文,“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的小鱼”。课文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思考想象的余地,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后,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小猫种鱼能收到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动脑动嘴说,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提高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重视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具体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如上《狼牙山五壮士 》时,讲到课文的结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猜想五壮士跳崖后的故事将会怎样发展,续写这个故事。这种“再创想象力”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泛性以及创造性,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四、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人们判断一个事物美不美,是哪一种美,不但取决于审美对象的性质和内容,也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当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基地,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系统接受美育的重要时期,因此,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丰富的美育内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作品进行指导,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什么是善良的,什么是凶残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尖的等。例如,《月光曲》描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名曲这是反映了音乐艺术的美;《颐和园》描述了长廊、昆明湖、万寿山、一七孔桥,这是反映了古典园林艺术的美;《草原》《黄山奇石》《可爱的革塘》则要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则要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的本质角度区别美好与丑恶、先进与落后,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美好;《飞夺泸定桥》《冀中地道战》等展示的激动人心的社会斗争美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产生心灵感应,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实现升华,从而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性感受美

夸美纽斯曾说“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优美的曲调。用不着督促就会欣赏的。”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美能引发趣味,而出色的课堂教学,也常常能做到不加督促引发兴趣,而出色的课堂教学又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媒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育模式,容易引起单调的情绪。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感受美,它道循了直观性原则,符合儿童从感性认识副理性认识的规律。如教学《荷花》一文,可用幻灯显小荷花的彩图,而录当虹播放课文配乐,再加上教师的表情范读,将学生带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去。


1.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各处都存在美:一朵美丽的花、一片翠绿的叶、一只新生的小狗、一声暖心的问候,我们的身边从来就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语文的审美教学就是教育同学用语文相关的素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心得它,并将它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创作出来。比如,在春天,组织同学走出课堂去春游,让同学亲身去感受"一岁一枯荣'的小草,去观察刚刚从南方飞回来,拥有乌黑光亮的羽毛的燕子,去抚摩新生的嫩芽,体会春天欣欣向荣的美景。在这样的美景中,同学远离电子游戏的喧嚣,真正的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有这样的美怎会不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这是心灵与美丽的碰撞,是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另外,生活中不仅存在自然美,心灵美也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心灵美的教育能够培养同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发现生活中的心灵美,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团结集体的奖励制度,对表现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和适当的奖励,要注意的是奖励要适当,避免同学认为做好事就是为了获取奖励。


可以组织一次同学和父母角色互换的活动,让同学站在父母的角度去体验生活,有利于同学发现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深入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怀,让同学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爱自己关怀自己的人。推己及人,同学会更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心。


比如,当某个地方发生灾难时,激励同学奉献自己的爱心,拿出力所能及的零花钱去援助受灾的人们;再如,让家长辅导同学多关注一些国家大事,从小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怀。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不仅仅是发现生活美了,它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让同学在发现美的基础上培养了一种出色的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升华。


2.带领同学在文学中心得美

仅仅让同学感受生活中这样形象具体的美是不够的,还要让同学学会心得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正是对真实的自然、社会和人物的描述,因为有些现实生活中的美我们没有办法去亲身体验,但是学会了如何心得文学作品中的美,我们就会在这些作品中去体味那样的美,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一张张可爱甜美的笑脸都会通过那灵动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例如,小学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三峡之秋》,它具体地描写了三峡的景色在一天中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真的在三峡中呆了一天一样,秋天的三峡,有时动,有时静,这些美景皆通过文章让我们尽收眼底。 然而,在感受三峡美景的同时,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崇敬之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所存在的内在美,同学不仅必须要心得作品中的外在美,对内在美的理解也是不可忽视的。


再如,学习契诃夫的《凡卡》一文,文章讲的是凡卡自小离开家乡和亲人,在外边生活的过程中到处遭人欺凌,常常受到主人的虐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文章中没有美丽的景色,没有关怀的温暖,但是这样的文章可以唤起同学对弱小人群的同情心,激发同学内心的正义感,同时还会让同学心得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现实生活的幸福感,从而学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这同样也是一个心得美的过程。


3.激励同学在作文中创造美

让同学学会创造美也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作文中创造美,首先让同学将生活中的美积存起来,以此为素材,经过进一步的思索和加工,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并且整理好写作的思路,从而创造出一篇出色的文学作品,表达出身边的美和内心的感受。 关于小同学来说,他们往往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发现生活中的美是不难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不太成熟,所以这成为限制他们创造美的主要因素,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辅导同学将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美转化成文字的形式,让同学能够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教师可以找一些出色的文章来给同学阅读,讲解文章中所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然后,让同学模仿其写作手法来描写另一种事物,长此以往,同学学到的写作手法多了,学习的次数多了,同学的语言水平必定会有所长进,创作好的作品也将不再是问题了。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的。小学生语文四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创造出更加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培养小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等,使语文教学内容融入生活,走进小学生的心里,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讯员:张中华、杨成明、双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