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2025年-2055年延迟退休政策年龄测算推演表》冲上热搜榜,从表上可以看到,1990年之后出生的人员,不论男女都将调整为65岁退休,这引发舆论热议。虽然这张表并不是官方信息,但这背后引发的舆论值得思考。
当下,社会群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群体利益不同,对改革的诉求也就必然不同。改革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说好,对同一改革举措,不同群体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退休政策年龄测算推演表引发舆论关注,折射的是90年以后出生群体对退休年龄改革的焦虑和担忧。抛开争论,从现实背景看,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达到2.97亿,据预测,2035年前后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可以说,延迟退休制度是我国着眼老龄化日趋严峻趋势,采取的必要之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其中“自愿”“弹性”是首次提出,这也是在多元利益诉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的结果。
可以预见,在今后改革推进中,类似退休年龄改革的争论点会越来越多。如何推动改革的车轮在阻力中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只有瞄准共识点发力,才能调动各社会群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回望40多年一路闯关的改革历程,可以清楚的看到,哪些领域改革共识强,哪些领域改革就推进快、效果好。比如,医药价格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等等。“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攥指成拳。改革推进到现在,“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找到全社会共同意愿,把民心凝聚起来,使其成为推动改革的强大力量。
“各方面提出了1911条修改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时讲到。凝聚共识有赖于倾听各方面意见建议。要健全意见充分表达机制,经常性通过座谈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以及人大、政协等制度化平台,真诚倾听不同社会群体的呼声,找到共同心声和利益交汇点。凝聚共识要在思想认同上下足功夫。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改革背景、目标、措施讲清楚,用身边小事讲好改革大事,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消除误解和疑虑。凝聚共识要坚持问计于民。要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改革实践机制,通过开展“我为改革献良策”、论证会等形式,拓宽群众有序参与改革政策措施的渠道,增强改革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上下同欲者胜。把牢共同价值取向,合力握紧改革之“笔”,就一定能够书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山东潍坊经济开发区党群工作部:高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