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登录注册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安全环保 >
安全环保
预防野生菌中毒致全体家长、师生的一封信
时间 :   2024-07-01 20:1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成明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预防野生菌中毒致全体家长、师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老师和同学们:

承载着春的生机,蕴酿着秋的成熟,夏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更是一个多情的季节,夏天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真实、无不灵动。每到夏秋季节,我县域内的野生菌生长格外旺盛,是误食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请大家务必做到“别采!别买!别吃!”雷雨过后,在荒山野林之间就会长出各式各样的野生菌。野生食用菌是群众喜爱的美味佳肴,但误食有毒野生菌会发生中毒,甚至会危及食用者生命。

据统计:2021年云南省因食用野生菌发生中毒事件600余起导致2000多人中毒,20多人死亡。为汲取中毒事件教训,有效降低食用野生菌中毒风险,保障广大师生、家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凤山镇前锋中心学校就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告知如下:

请广大师生、家长做到:“不采摘、不出售、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以辨识的野生菌。万一食用野生菌,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毒素会引起中毒。亲朋好友聚会或婚丧嫁娶等群体性聚餐,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防止引发群体性中毒事件。万一吃了野生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避免耽误***治疗时间;哺乳期妇女出现上述症状,应暂停哺乳,以保护婴幼儿安全。
       
请广大师生、家长朋友们认真学习正确鉴别或食用野生菌的知识和方法,谨慎食用野生菌,并通过多种方式对亲朋好友、同学广泛宣传野生菌防控知识,从源头上防范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

      一、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一般来说,毒菌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带,色彩特别艳丽,形状奇特。菌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有的毒菌摘断后通常会有浆汁流出来,有辛辣、酸涩、恶腥的刺鼻味道。

       二 、野生菌中毒的症状
夏秋季节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多发期,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燥、谵妄、幻视等症状。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三、毒菌中毒的临床类型
1.胃肠炎型:潜伏期为10分钟至6个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流涎等,轻则对症治疗,可逐步好转,病死率低;重则吐泻严重,腹痛剧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并伴有休克、昏迷,病死率高。

2.溶血型:潜伏期长,一般6个小时至12个小时,病人往往先出现恶心等症状,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部肿大等,少数病人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很快控制病情。

3.神经精神型:潜伏期半个小时至6个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尚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症状,重者可有肺水肿、呼吸抑制及昏迷等,通常伴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出现幻觉、谵妄、昏迷等中枢神经损害,或发生嗜睡、精神错乱、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这一类型严重者死亡率高。

4.肝损害型:潜伏期较长,可达15个小时至30个小时,以中毒性急性肝损害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在初期一两天会有轻度胃肠炎表现,之后有一假愈期,其间除轻微乏力外,似乎已病愈,但实际已发生肝损害,大多数病例接着出现肝、脑、心、肾等内脏损害,其中以肝损害最为严重,迅速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直至昏迷,也有少数病例在肝损害表现尚不严重时即因中毒性心肌病变或中毒性脑病猝死。此型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甚高,经急救治疗存活者,需度过2周至3周的危险期,方可逐步康复。

      四、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在我国,毒菌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一般来说,有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菌帽上可能会有疙瘩、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有毒菌摘断后通常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此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1.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菌类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下,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有毒菌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变色。

3.看形状。无毒菌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菌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

       五、食用野生菌中毒症状及救治
吃完菌后如感不适,尤其是有恶心、头晕、呕吐、腹痛、腹泻、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出现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和就近当地医院的电话。

2.是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3.是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4.吃完菌后如感不适,保留好出不完的剩菌菜或者呕吐物,便于医生化验后的医治。

       六、常见有毒野生菌
1.亚稀褶黑菇引起的中毒是以心肌损害为主伴多脏器损害,中毒者多死于横纹肌溶解和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较高!

2.白毒鹅膏菌:又称白毒伞,学名为淡红鹅膏菌(Amanita pallidorosea),剧毒,中毒类型为肝肾损害型,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蕈,一般食用后6~24小时出现不适,如头昏、乏力、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可能出现1-2天“假愈期”,随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黄疸、无尿等症状,严重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3.灰花纹鹅膏菌:较小,菌盖直径3-6cm,幼时近卵圆形,开展后中部下凹而中央往往有一小凸起,暗灰色,中央近黑色,表面有比较明显的纤维状花纹。菌肉白色,稍薄。菌褶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细长,近圆柱形,长5-8cm,粗0.4-0.8cm,灰白色或灰褐色纤维状小鳞成花纹,基部色浅呈污白色。

4.亚稀褶黑菇: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子实体中等大。菌盖浅灰色至煤灰黑色,菌褶直生或近延生,浅黄白色,伤变红色,稍稀疏,不等长,厚而脆,不分叉,往往有横脉。由于与某些可食用菌极为相似,误食中毒发生率达70%以上,一般进食半小时左右发生恶心、呕吐等症状,毒素有明显肌溶解作用,病死率较高,中毒者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广大师生、家长朋友们:食品安全关系到家长、师生的身体健康,也维系着全家的幸福。大自然在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命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如果不慎,就会危及到你们的生命安全。所以,请大家必须时刻警惕,做到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菌。以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通讯员:张中华、杨成明、 涂永林)
 

用户登录免费注册
看不清?点击更换
用户登录免费注册
看不清?点击更换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