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清风书画院 >
清风书画院
周克冰:让“闷” 葫芦“活”起来
时间 :   2020-03-30 07:5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清风网讯(通讯员  崔寿伟)走进建湖县淮剧团老办公楼的“葫芦脸谱工作室”,千奇百怪、大大小小的葫芦即刻映入眼帘。在这里,有一位每日与葫芦们相处的老人,他叫周克冰,是土生土长的建湖人,今年76岁,是一名戏曲演员。13岁就入团,演了47年“反派”,对淮剧有着近乎痴迷的喜欢。“唱了一辈子戏,退休后,不做点什么,心里痒痒的。”周老告诉记者,也是这股子喜欢,萌发了画脸谱的想法。
古人云:玩物丧志,可周老却在玩中开辟了一条盐城唯一的独特风景线,创作了一个个精美的手绘葫芦,看过的人无不叹服。
 
                             葫芦画的缘起
葫芦”谐音“福禄”,是中国的吉祥物。葫芦画起源于中古,见诸记载于宋代,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曾非常兴盛,后来渐渐没落,没能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形成独立、稳定的门类。
前些年,周老从朋友那边获得12粒葫芦种子,就随手在大儿子的院子内种下了,没想到当年腊月里竟然收获近1000个葫芦。“朋友在北京植物园工作,我也是想种着玩玩,收获的时候有1000多个葫芦,真是太意外了。”周老告诉记者,那么多葫芦,扔了怪可惜的,要找点事儿做做才好。 “我喜欢戏剧,何不在葫芦上画脸谱呢。”于是,启动了他做葫芦画的开关。念头一旦生根发芽,就一发不可收拾,周老开始了画葫芦脸谱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周老就踏上了画葫芦脸谱的路。
 
                        葫芦脸谱画的功夫
手绘宝葫芦,于细微处见功夫,并非易事。葫芦本身的弧度使葫芦脸谱画区别传统的平面绘画,同时葫芦不吸水,不吃色,颜料厚了笔走不动,颜料薄了会淌,沾不准,蘸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一笔背后都是千万笔积攒下的熟练功力。周老一开始尝试过水粉、广告色、油漆等多种颜料,经过反复实验,最终确定了丙烯颜料。攻克了原料问题后,就开始不断磨练自身的手艺,周老虽然没有绘画的功底,但是因为有“构脸”的经验,画出的脸谱,惟妙惟肖,很是生动。“先用铅笔打影,再构图、着色,反派的色彩浓烈一些,画上一个需要一个多小时。每一个色彩都得干了之后,才能着其他颜色,最后用清漆封色,这样保存时间长、光泽好。”周老笑着说,工序不多,有点耗时。”周老一边向我们展示他的“宝贝”,一边跟我们介绍他的创作灵感。通过周老的描绘,一个个葫芦,变得活泼起来,很是惹人喜欢。
周老除了在葫芦上画戏曲脸谱外,还喜欢在上面画吉祥物,赠与亲戚朋友,真正将艺术之美融入点滴生活。“葫芦上画脸谱很有创意,周老还帮助传承传统文化,特别有意义。”周老的一位朋友这样说道。
 
                          创作者的魅力
在聊天的过程中,不时有人走过,看到葫芦画总会惊叹一番,还会要求合影。可每当拿起画笔,周老又瞬间进入专注的状态,一手持葫芦,一手握笔描绘,仿佛禅定般,不为所动。我们在拍照时忍不住问到:周老您怎么能拿得这么稳,一动不动?周老淡淡地说:这么多年练出来的,首先要心定,然后才能专注。我又没有其他爱好,就喜欢戏剧,能为家乡淮剧做点事,我很乐意。”说完,周老又认真绘画脸谱了。当我们觉得那些励志的故事只存在于网络,而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平凡朴实的周老,多年来践行着一个决定。
 
静静地看周老在葫芦上描绘,他神色静定,隔开外界纷扰,这大约就是创作之人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