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影响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效。纠治形式主义关键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出实招、务实功,真正把基层应减之负减下去。
牢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务实高效作为推动发展出发点。有位村干部说,镇上整治形式主义时,把原来的安全、环保、信访等多个工作群整合成一个,乡镇干部、社区干部、网格员、村干部全在里面,以前每个群一响,打开一看就知道啥任务,现在一个群天天响,翻半天找不到要干什么。整合信息群出发点是为解决工作群组过多过滥问题,但在落实中并未考虑基层实际,简单搞“一刀切”,于是又衍生出新的形式主义。其中有思维方式的问题,有工作方法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政绩观的问题。什么工作需要建群、什么人需要进群,一切都应以高效完成工作为前提进行规划,避免信息交叉、重复传达,造成上级的“乱忙”和基层的“忙乱”,徒增成本、效率低下。所以纠治形式主义,首先就要牢固树立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从实处着眼,注重效率效果,推动问题解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量的管控和质的提升上双向发力。
完善权责一致的制度机制,破解基层贯彻落实中的痛点堵点。长期以来,“小马拉大车”问题让基层干部疲惫不堪,纠治形式主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明确基层治理权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干实事。一方面,要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明确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重点解决基层治理中职责边界不清、权责不一致、责能不匹配等问题,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另一方面,要把为基层减负与激励担当作为结合起来,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引导和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切实保障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
精简优化综合考核体系,倡树促实干重实绩的干事创业导向。纠治形式主义,考核是重要的“指挥棒”“风向标”,《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提出,“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强调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因此相关部门单位要做好“减法”,把考核导向抓实。一方面,切实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把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减下来、频次统筹好;改变“多头施压”的状况,上级部门安排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基层承受能力,对基层多指导多关爱,避免以“传导压力”为名,行“推责甩锅”之实。另一方面,优化基层干部考核管理。以考准考精考实为出发点,深入推进基层干部考核管理规范化,通过精简优化考核指标和方式,重点解决考核指标设置过细过碎、夹带私货、层层加码等问题,推动单一考“材料”、查“痕迹”向考成效、看“潜绩”转变,切实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上来。(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委组织部:耿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