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基层形式主义与新形象工程的双面镜——透视、反思与破局
时间 :   2024-08-23 17:5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赵珊彤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地效果与民众的获得感。然而基层形式主义与新形象工程,如同两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心头。本文将从现象透视、深层反思与破局之道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现象透视:光鲜背后的“空壳工程”


“面子工程”频现,里子却千疮百孔

走进一些乡村或社区,不难发现那些新建的雕塑、文化墙、活动室,外表光鲜亮丽,却往往缺乏实际功能,为了完成任务或“脸上”好看,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这些所谓的“新形象工程”,往往耗资大,却未能真正惠及民生,反而加重了镇村财政负担,挤占了本应用于民生领域的资源。正如古人云:“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文山会海依旧,实干精神不足

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已成为基层工作常态,有的中层领导一个周多达十几个工作会,干部们忙于应付各种检查、汇报,却少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不仅消耗着干部的精力,也消耗着干群感情。


二、深层反思:根源何在?


政绩观扭曲,急功近利

部分基层干部将政绩等同于形象工程,追求“短平快”的政绩效应,忽视了长远发展和群众的实际需求。这种扭曲的政绩观,是导致形式主义与新形象工程偏差的根源之一。


考核机制不健全,导向偏差

部分考核机制往往侧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而对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软件指标的考核不够全面和深入。这种考核机制的偏差,也使得基层干部为迎合上级检查而出现行为偏差。


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基础薄弱

基层财政紧张、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也是导致形式主义与新形象工程出现的重要原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不得不通过“包装”项目来争取各方支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破局之道:回归初心,务实为民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完善考核机制

要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干部“多进百家门,多喝百家水,多聊百家事”,把群众满意作为政绩追求,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建立科学深入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软指标纳入考核范围,让干部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抓实基层肩负,注重实效导向

要深入研究、抓实基层工作开展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报表,让基层干部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基层肩负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大对民生项目、社会治理等工作的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惠及民生。


加强基层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要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和素质,通过“高薪留人”、引入专业人才、寻求科技支撑等方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健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机制,避免公共资源滥用,保障群众正当权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委宣传部:赵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