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经济民生 >
经济民生
让传统村落的“新景美貌”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 :   2024-08-19 14:4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许贵元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据媒体报道,早在5年前的2019年6月,广西贵港桂平市中沙镇的南乡村就被选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广西自治区赫赫有名的“生态村”。


该村位于苍茫浩渺的大容山北麓,堂皇的尚德堂、洋气的松柏庄、典雅的大夫第这三座清代建筑成为南乡村韦氏家族豪华庄园的代表,锻造了这个小山村厚重坚实的文化底蕴。作为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其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一雕一画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与时代气息,使这座小山村交织着典雅与水墨的韵味。尽管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这里的青墙、黛瓦、漏窗、弹石路等依然保持原型原貌,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古色古韵氤氲在青山绿水之间,栖息在一砖一瓦之上。浓厚的乡愁色彩,使古老的村落洋溢着新时代的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赓续文脉、继承传统、激励后人,不断汲取奋进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已成了这个小山村深化文明实践创建的一道亮丽美景。


南乡村的“新景美貌”,无疑是指那些乡村振兴中文旅融合的“古建筑群”。尤其是南拳、南狮这两大传统文化瑰宝,是历久弥新的典型文化遗产,绽放着新时代的光彩。近年来,它们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探访名村古迹,小山村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气氛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旅游活力”。


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挖掘人文内涵,传承文化薪火,担当文化使命,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项光荣使命和战略重任。我们要以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发展增活力,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加强传统村落的深度打造,千方百计用好资源禀赋,让传统村落赋能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在加强保护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传统村落,对传统村落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农村考察时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南和根本遵循。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艺术、智慧结晶和宝贵物质财富。南乡村可谓是国内传统村落保护成功的一个典型范例,值得各地农村学习与借鉴。联想到,近年来,有些各地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和美宜居的乡村中,由于受“破旧立新”潜意识的影响,认为传统村落“有碍观瞻”,与建设新时代的美丽乡村“不协调”“不配套”,致使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和名胜古迹,随着千篇一律的“大拆大建”被毁于一旦,成了永久的历史遗憾。对此,我们要深刻汲取这些沉痛教训,变“盲目拆建”为“自觉保护”,增强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形式,强化传统村落和名胜古迹的保护工作,倍加珍惜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让传统村落文脉代代相传,让精彩诱人的历史故事和寓教于乐的民间传说,讲得更加形象逼真、生动精彩,彰显传统文化的神奇力量。


其次要在提档升级上大做文章。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起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传统村落的深度挖掘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应该“同时兼顾”,防止“顾此失彼”,坚决遏制“一拆了之”和一律“推到重来”“一刀切”的盲目做法。要知道,传统村落是我们祖祖孙孙生生不息的“生活地”和“居住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保护与利用,在提档升级上大做文章、做活文章。例如,南乡村就是在注重保护与利用的同时,着力打造了具有“中华第一庄”美称的尚德堂,大力弘扬南拳、南狮这两项民间传统艺术,使传统村落充满了生机活力和吸引力,带动了乡村“旅游热”。南乡村的成功做法提示我们,只要在充分做好传统村落建筑群和具有保存价值的特色古迹保护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开发,尽量保持历史原貌风格,健全完善弘扬民间艺术措施机制监管体系,不断注入时代发展因子,才能推动传统村落提档升级,实现历史性的华丽转身,给乡村振兴带来新气象、新风貌。


三是要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上下力量。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与时俱进保护好传统村落和名胜古迹,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让村民百姓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南乡村作为传统村落,依托历史形成的厚重文化积淀和文化资源,借助良好的村风民风,一跃成为远近文明的文旅“打卡地”,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群众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同时,南乡村通过“兴学重教”,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激励孩子们勤奋学习、追求卓越,从而使传统村落实现了惠及后人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层面大规模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已经取得显著成果。据权威数据显示,到目前,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得到保护,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任重道远、前途光明、未来可期。我们衷心期盼在祖国神州大地上涌现更多的南乡村,撑起文化强国的蓝天!(作者许贵元,系国内著名评论员、全国“三农”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