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经济民生 >
经济民生
发展适老型农业破解“无人种地”问题
时间 :   2024-05-21 17:4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石义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近十几年来,媒体上不时会出现“无人种地”的呼喊。诚然,从进入工业化发展时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意种地了,他们或者选择把土地租出去,或者选择撂荒,自己进城打工或经商。以前的老一辈都讲究落叶归根,现在的年轻人梦想是在城里买房。
 
不同的时代价值观导致产生不同的理念,但是种地、务农确实也存在收入少、成本高等现象,也是导致大多数人离乡“出走”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种地收入少。如果不是种价值高的经济作物,仅靠种粮,种地的收入微乎其微,仅能保障吃喝不愁,无法再得到额外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相比,打工一个月的收入顶上几亩地的收入。而如今的物价水平逐年增高,教育、医疗、养老种种压力压在身上,部分农民不得不外出挣钱养家。另一方面种地成本高。现在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耕地、机播、机收的费用也不少,如果再遇到旱情,浇水还要花一笔钱,综合下来,农民种地投入成本明显增加。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延续至今,农耕精神也源远流长。当前不是“无人种地”,只是在田间劳作的都是老年人,大部分人看到务农的主力变成了老年人,就莫名地出现了一种担忧,惊呼“无人种地”。一些地方则试图出台政策,把“老人农业”当作需要解决的麻烦,解决之道是让年轻人回来种地。
 
但是,事实上老年人才是真正务农的骨干力量。他们种了一辈子地,不仅经验丰富、技术老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老年人就业问题。他们通过在家种地的“半工半耕”式家庭生计是农民家庭做出的最优决策,完全没必要为了让年轻人回来种地而扭曲家庭的理性决策。
 
也有人担忧,老人能否承担得起田间繁重劳动的体力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相当发达,主粮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率已经在90%以上,大部分农业种植已经不再需要体力支持,依靠科技赋农可以有效解决老年人体力要求问题,而且机械化之外的田间管理环节更需要的是种植经验和精细程度,老年人对此更具有优势。当前很多50岁左右的中年人采用“工地+种地”的方式,将两种具有季节性、灵活性的生计结合起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计,一些老年人在种地之外还有打零工、搞养殖等多重生计,完全兼顾得了田间劳动,这样能够使已经被劳动力市场排斥的老年人再度获得收入机会。过度强调年轻化,将导致农村老年人丧失生计来源,打破农民家庭的劳动最优配置。
 
事实证明,农村老年人不仅种得好地,而且具有比较稳定的种地意愿。农业“年轻化”固然更具优势,但是处于当前各项压力较大的时代,仅仅依靠呼吁和鼓励年轻人回家种田显然不太现实。像义无反顾扎根扶贫一线的***书记黄文秀、逆行归巢发展家乡茶叶的90后新农人余鲜抑或是决然回到家乡甘肃与风沙进行“战斗”的95后治沙人仲麟,这些时代青年之所以值得敬佩和学习,就是因为他们逆着大势所趋,少之又少。
 
因此,若要让农业蓬勃发展,真正落实农业现代化,要通过各种“适老化”改造,发展适老型农业,探寻一条积极稳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一是对农业基础条件、基础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使老年人种地更方便。如在土地上应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土地去细碎化,“小块并大块”,让农民耕作起来更方便;在乡村生产服务设施上,多建设便于老人使用的晾晒场、田间道等小型化设施。
 
二是要提升对老年人种地的技术服务保障,培养新的“农业人才”,加强针对农村老年务农人群的技术培训、健康指导和数字化服务等,让他们能更快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并灵活“驾驭”。(寨蒿镇人民政府: 石义)
 
用户登录免费注册
看不清?点击更换
用户登录免费注册
看不清?点击更换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