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板……”平村的乡间田野里奏起了丰收的交响乐。一波又一波,向远方的青山峡谷间传了出去。放眼望去,小杨哥手拿稻谷笑出了“柿花”样,大陶哥卷着裤脚,低头用力拍打着谷穗。小陶哥则整理着谷穗,脊背早已流出了汗,浸透衣服湿了大半,仿佛在T恤外面穿了一件“水衫”,越看越像日常过日子一样,油油的,水水的……
平村,古称“四脚马地”,也称“胭脂地”。是“秧陶”公主西嫁勐缅土府俸家的历史见证,也是景东、景谷、镇沅式的彝族、傣族等民族文化和农耕文明历时500多年传承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几百年来,平村都会在特定的时节时令时间点开展“栽秧节”“敷仓底”等活动,通过节日全方位展示彝族、傣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包三尖角粑粑、腌鱼鲊、剁橄榄生、拌红肉等饮食文化。邀请八方食客品鉴,通过新媒体进行转发、宣传,不断传承和弘扬好“爱惜粮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平村,是早先建立民主政权的地区之一,独特的热河谷气候和良好的土壤环境为解放战争末期由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第十一支队政委兼缅宁县县长肖源同志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所属的第二武工团,遵照思普地委的指示,领导平村各族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公审枪决当地恶霸刘世聪,围歼叛匪李希哲奠定了很好的“种粮供给”基础。
平村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都保留着它的传统与不同。每年寒假,平村乡党委、政府都会根据稻田分布情况,组织村组干部、临近的学生、外出务工返乡的青少年和居家老人一起到广袤的田野里开展传承农耕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选种—播种—移栽—施肥、拔草—收割—晾晒—碾谷子—大米”每个环节都会以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展示,旨在能世世代代传承好农耕文明,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今天收稻谷的人家就是俸贵香的妈妈家,走到她跟前,她总是会半遮着自己的樱桃唇说道“今年3月份种植的秧苗,现在都成了沉甸甸且金黄的谷穗,我们大寨上组的兄弟姐妹一起到田里帮忙收割,大家最近各忙各的,今天就着打谷子,可以好好聚一聚了……”
多年来,平村乡虽然引进科学技术种植稻谷,发展新兴产业,采用一定的先进设备辅助稻谷等产业种植和发展,但一直保留着“你帮我我帮你”的互助传统。一方面可以借着打谷收稻的机会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相互交流种植养殖方面的先进技术,持续在甘蔗、茶叶、坚果等传统产业上;牛油果、红花生、沃柑、豇豆、鲜食玉米、水果甘蔗等新兴产业上发力,维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走出一条富民的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
平村一直以来被称为澜沧江畔的一颗“绿色明珠”,3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76.3%,年平均气温20℃,平村利用这一热区资源优势,实现了“种瓜多得瓜,种豆多得豆”的梦想。2023年,平村乡传统产业稳步提升。全乡预计完成大小春播种面积54379亩,茶叶预计可采摘面积累计9011亩,累计完成甘蔗种植19622亩。
1950年5月底,缅宁县县长普之宝亲⾃前往平村,将平村部分干部调往文峰乡(马台),并下达了平村归文峰乡管辖的行政命令,平村正式获得解放。成了临沧市唯一一块位于澜沧江以东的行政辖区。2023年,平村乡积极融入全市肉牛养殖“百千万”产业链,加大肉牛养殖扶持及培训力度,年内预计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600万元。主动融入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抢抓“澜沧江党建示范带”建设重大发展机遇,抓实“双绑”机制,不断提升产业组织化进程,千方百计促农增收。持续推行“烟粮油”轮作种植,完成烤烟种植1800亩。持续巩固1.8万亩高优坚果,组建坚果产业联合体,召开平村乡坚果产业联合体联席会,助推坚果产业“原料端”“加工端”“销售端”三端协同发展。有序推动沿江400亩牛油果种植园建设,大力推动沿河辣椒、鲜食玉米、甜竹笋等1400亩订单果蔬产业发展。探索实施忙丫片区土地流转模式,打破零散土地限制,实行“小田并大田”发展规模连片水果甘蔗种植200亩。成功争取沪滇项目资金850万元建设仓储、冷链、加工、包装一体化朝天椒加工中心,推动一产二产有效链接,提升产业价值,平村乡新兴产业正以可见的速度不断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接下来的工作中,平村乡将根据既定目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以释放活力、提升能级、增进福祉为基石,以项目建设、产业集聚、改革创新为动能,全力推动平村高质量发展。(临翔区平村彝族傣族乡:吴永芳、罗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