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网讯(黄平县旧州镇人民政府;张玉良 龙金艺)“有,有有有!多得很。好的好的,你来嘛。你来了再摘,新鲜点。”6月21日,我们刚到黄平县旧州镇草芦坪村独生子女户沈廷兴夫妻俩种植的西瓜地里,屁股都没坐热和,他就接了3个来拉西瓜的电话。
沈廷兴夫妻的大棚西瓜地种在旧州镇美丽的舞阳湖旁沙田里。走近大棚里一看,一个个大大小小圆润的西瓜果就像一个个的“金元宝”那样躺在瓜叶间,翠绿光亮、好逗人喜爱。负责平西坝战区脱贫攻坚网格员周万英、吴应莲两位美女忙走上前去与大西瓜合影,龙金艺校长迅速把这一瞬间的镜头拍摄下来,将作这一美好纪念。
这两天,在沈廷兴夫妻的西瓜地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大小车辆、操着各地口音的西瓜老客户云集这里,买瓜卖瓜。顷刻间,一车车水灵灵的大西瓜变成了一堆堆的“金元宝”,通过扫微信、开现金,揣进沈廷兴妻子杨昌英的腰包和手机里。靠种“麒麟西瓜”产业走上小康路的沈廷兴夫妻,西瓜上市个多月来,每亩收入突破了5000余元.
今年47岁的沈廷兴告诉记者,他家有5口人。大夫妻的小夫妻,再加上个小孙子,一共5口人,之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为什么呢?因沈廷兴家弟兄姊妹多,父母没有点酸汤脚(资本),一大家人居住在半坡上60平方米的土胚房里,依靠父母的传统手艺——烧土坛子卖,怎么也改变不了这个穷样。
为改变这一贫穷现状,结婚后,沈廷兴和妻子杨昌英商量,从人口上来解决这一现状,按照当时的计生政策,夫妻俩向镇计生办递交了独生子女申请书。直至现在,夫妻俩还享受着计生优惠政策。
沈廷兴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丈夫,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有个安乐窝(住房),分家后,他一个人在外地打工,靠着卖体力赚点辛苦钱,省吃俭用,一年下来可以往家里寄1万多元。而妻子呢,在家也没闲着,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地里的农活,辛苦不说,也没指望。
“为解决小家庭的住房问题,当时一分钱都不敢乱花,就连每个礼拜给住校的儿子10块钱,孩子都舍不得用,每周五放学回家还能赞下5块钱。”说到这里,沈廷兴妻子杨昌英心里不是滋味,扭过头用袖口抹了一下含在眼中的泪水说,“现在好了,2013年,我家享受了党和政府的危房改造政策,加上他打工多年的积蓄,再向亲朋好友借了几万,终于解决了住房问题。”
住房问题解决了,那生活怎么办,这个问题又把沈廷兴夫妻俩拦住了。这对地道的农民夫妻,本想不再去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了。一天,村里通知开院坝会,他只是在会议上提了一下想贷款发展西瓜的事,不知找那个村领导签字。正在他犹豫的同时,在村两委的帮助下,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解决,在农商银行贷到了起步资金。
这对独生子女户夫妻欠的东风已吹起,开起夫妻俩的第二个人生旅途。
沈廷兴从开始学种西瓜到现在已有4个年头。虽热时间短,但他种出的瓜好吃,个头匀称,个个包甜。原因还是选土质有讲究,不施化肥、不打甜蜜素,辛苦就辛苦点,靠的是与养猪、养羊大户联系,拉粪便来做低肥,种出来的西瓜多汁,深受消费者青睐。
每年只要沈廷兴夫妻的西瓜一开园时,黔东南周边县市,包括黔西南的瓮安、遵义地区的余庆等地的商贩都来他这里批发西瓜。来拉西瓜的人都是大车小辆的排着队等着装瓜,若不是提前预约的话,可能都买不到。
这几年,沈廷兴种西瓜的名声越来越响,种瓜的面积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十几亩扩大到二十多亩,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加。还清了所有债务,家里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买了新车,孩子通过技能培训,也学会一门挣钱的手艺。沈廷兴的妻子杨昌英高兴地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只要你肯干,不偷懒,在哪里都会找到钱。”
的确这样,这对勤勤恳恳的夫妻,找到钱了,为了感恩,每走到哪个村发展西瓜产业,都与当地的村两委联系,请村领导给夫妻俩提供一些贫困户名单,等西瓜地用工时,好请他们来帮忙,开他们工资,解决他们临时就业门路。
“那么,像你这样茂盛的西瓜地,每亩收入多少元?”记者问沈廷兴。
“我家西瓜第一茬卖得差不多了,收入还可以。二茬快进入卖期,三茬、四茬……一直要卖到九月(农历)底去,收入一般每亩5000出点(除各种开支、小工钱外)。”
“纯收入?”“纯收入!”沈廷兴高兴地点点头回答。
看着满田满坝、满棚子里长出的一个个“金元宝”和一车车往外运的西瓜,就仿佛看到了丰收和“甜蜜”的日子,沈廷兴夫妻俩从内心里发出淡淡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