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会议强调,要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基层是联系群众的重要枢纽,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要切实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找准基层减负的方向,用实干推动基层工作提质增效。
拒绝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破藩篱”。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基层架起了联系群众的桥梁,承担着由上向下和由下向上的重要职责。基层工作完成得好,能够推动国家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个别干部政绩观错位,盲目追求表面政绩,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过度消耗精力的文山会海、纷繁重复的各类检查与考核、停留于表面和形式的痕迹化管理……这些问题如同枷锁一般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因此,拒绝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刻不容缓。各级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形式主义的危害,主动担当,带头整改,完善制度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单纯以材料、会议数量等作为评价标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实效和工作质量上。基层工作直面群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复杂的办事流程,一层又一层的审批,不仅没有方便群众,反而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工作。基层工作应植根群众,简化办事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形式主义滋生的空间。
提升思想认识,向基层减负“补养料”。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认识基层工作能够更好地指引工作方向,激发工作动力。基层减负减的是“包袱”而不是“责任”,减的是“压力”而不是“动力”。开展基层减负工作要明确方向,找准减负的关键点,维持好“减”与“不减”的均衡点。在当前工作中,不少人错把“减负”当作推脱、逃避工作的借口,对于迫切需要解决的“硬骨头”置之不理,把时间花在无谓的迎来送往上,这不仅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反映出了个别工作者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各级工作者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想人民之所想,难人民之所难,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明白,真正的政绩不在于会议、文件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光鲜亮丽,不在于短期内能否吸引眼球,而在于是否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否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要补足精神之“钙”,加强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让各级工作者都明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要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注重长远发展。各级工作者也应主动学习,勤于反思,变“压力”为“动力”,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
深耕实干田野,让基层减负“添新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基层减负是要减掉不必要的“假大空”行为,避虚向实,由“空谈”转向“实干”,让基层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工作。基层减负要重实干、重实绩,严格控制会议、文件的数量和质量,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让基层工作者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基层工作者要多到村里去、到社区中去、到群众中去,多与群众进行交流,用“实地调研”代替“纸上调研”,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精准施策,以“实干”为基层的发展“赋能”。基层工作要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和指导,鼓励在基层工作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要优化基层工作者的管理机制,注重实地考察和群众意见,减少不必要的考核项目和频次,加大对基层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充分考虑基层工作者的需求,多些实打实的奖励,解决好基层工作者的“后顾之忧”,用暖心的关怀激发基层工作者的实干热情,从而推动基层工作的蓬勃发展。(潍城经济开发区:肖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