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和推进人类心智的成熟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偏不废,中庸纯正,“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教育更有着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的伟大使命和作用,对于教化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功效不可估量,惠及千秋。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不断传承下来的经典语句中,让我们懂得应该多接受诗词、文化和艺术的熏陶,胸中养得一份恬静,领略“心中有山水,何处不成诗”的快意。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让经典不断流传,“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守正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等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时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古为今用,绽放传统文化新的光彩点。文化是永恒的,而其源于文化本身具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直通人性,教化人心,所以绵延不绝,价值愈显。北宋一代文豪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们称之为“横渠四句”,从古至今,是多少读书人的终极理想,世代承载和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无边魅力和崇高价值,纵使王朝迭代,江山变换,依旧赋予一代代的中国人以智慧与力量,民族凝聚力贯穿于此,文化的光芒熠熠生辉,教化和教养人心,让人们懂得敬畏和尊重,也知道奋斗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所在,“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也让我们更加智慧地行动和前进,不逾矩,能修身,能够做到并坚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礼记》中写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获取和掌握文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长久的方式,其更是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以文化人,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从书中,我们不仅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提高文化修养,能够学到并渐渐涵养诗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般的豁达胸襟和洒脱意气,能够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能够磨炼和固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毅力。。。。。。!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正是以书育人、以文化人。(剑河县自然资源局:李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