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11月22日 新华网)
“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了多少老年人的心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每个老人晚年最炙热的期盼。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年轻人的生活被工作占满,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对老人而言显得略感“单薄”。
现阶段,从城市公园到街头广场,从机关门诊到单位食堂,从村社院坝到田间地头,一大批的银发浪潮正席卷而来,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随之带来的养老问题也日渐突出。相较于传统家庭结构,现阶段“421”家庭模式已成为主流,仅仅靠家庭养老已是力不从心。近年国家重点扶持养老产业,用数据转变观念,创新养老模式,不断给“夕阳”添阳光,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景。
“有人养”是基础。养老可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也是多数老人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据调查,中国有1亿多空巢老人,100余万孤寡老人,他们最简单的要求是晚年能有儿女的陪伴,一起进餐、一起娱乐、一起聊生活的琐事就是他们最大的慰藉。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思想源头上提高年轻人尊老敬老的意识,发挥好家庭在经济供养和情感慰藉方面的作用。
“养得稳”是保障。养老能力也是养老环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改善,但“老无所养”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前,我国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农村四个群体间的养老体系,随着养老体制的不断出台,四个养老体系逐渐合并,但在最后实际的养老体验也是相差甚远。为此,政府要努力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养老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实现养老保障制度的全覆盖。
“养得好”是目标。养老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需要硬件供应和软件保障相结合,才能真正的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只提供吃穿住所,不提供精神慰藉不行;只画饼充饥,不提供实质物资更是不行。因此,政府要加强对于医养事业的投入,建立专项财政款项,开展养老设施建设;要重视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服务人员待遇,注重精神上的关爱。还有就是将社区养老作为传统家庭养老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形成一种新型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夕阳虽垂暮,景色亦醉人。多一点阳光,多一点温暖,便多一份和谐。无论是作为儿女还是公民,都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把其当作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共同努力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和谐氛围,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