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网讯(通讯员 卢金山)“入湖水质提高了不少,水清了,异味也没了。”一对从贵阳市区专程驱车赶到月亮湖的老夫妇的脸上挂满了喜悦,“你们是不是在村子里建了很长的截污干管?”退休于水务系统的他们的眼里也分明充满了疑惑。“不需要,我们有人工湿地就够了。”技术主管曹超自信地说道:“请随我来。”曹超如数家珍般的给这对准备“起底”省城“水缸”越发清澈奥秘的老水务人,讲述起中交四公局牵头实施的贵安新区海绵城市试点两湖一河PPP项目为周边山水林田湖草带来的可喜变化。
自2017年大年初四跑步进场以来,融合了一家民企、两家地方国企、三家央企的联合投资建设团队,在以中交四公局为项目牵头人的积极协调下,先后完成了临时工程建设、银行融资落地、项目观摩区施工、国家三部委海绵城市试点考核等重大节点目标。然而,月亮湖上游最重要的一条支流始终是项目技术人员无法释怀的心结——距项目红线900米的芦官村是两千余人的少数民族杂居地,由于新区开发时序和征迁安置缘故,近几年该村还无法动迁;而且村落与项目之间横亘着沪昆高铁和湖林支线铁路等客货运输大动脉,挨家挨户截污纳管后集中处理的方案也无法实施。就这样,项目前序建设单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村里的生活污水和猪场的养殖废水直排湖体。
“必须彻底改观,两湖一河PPP项目绝不允许把低于三类水质标准的径流排到花溪水库中去,污染贵阳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在月亮湖公园一期场地移交后的首次海绵城市改造提升研讨会上,项目总工给自己的技术团队下达了治水“军令状”。采用化学药剂降解净化会产生二次污染,技术不可行;采用大功率提升泵将污水送到十公里外的大型水厂进行处理成本太高,经济不可行……
那该怎么办?请专家,这是工地解决“疑难杂症”最常见的“套路”。于是,周边几个荣誉满墙的污水处理厂的技术专家纷纷被请上方案研讨会的讲台。会上,项目技术人员确实为自身有限的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知识恶补了一课,但大兴土木的规模化城镇污水处理技术明显与海绵城市所秉承的低影响开发理念背道而驰,而且大投入、长工期、维护难的方案一定不是中交四公局联合体的首选。那又该怎么办?一时满屋子的项目技术骨干又陷入了沉思……
“功课太多出去走走,想哭的时候出去走走,不管一起出去走走……”隔壁办公室的一曲张震岳《出去走走》的手机铃声给了项目总工灵感,“对,不仅要‘请进来’,还得‘走出去’,新兴项目不能光靠老经验、老技术,更要大胆创新!”于是,整个方案策划团队立即动身奔赴208公里开外的遵义市深溪莲池湿地公园。通过实地交流学习水下森林技术,项目骨干顿时开了窍。紧接着的几天里,策划团队一边马不停蹄地造访周边几个类似的湿地公园,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大量阅读网上相关的科技论文,还灵活借助行业技术交流微信群开展“头脑风暴”……
于是,策划方案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相继推出,经过反复比选,技术团队敲定了“MBR一体化设备+人工潜流湿地+人工表流湿地”的新意满满的净水方案。从构思到方案只用了一个月,从图纸到实物用了一百天,去年底月亮湖一期湿地公园顺利完工;经过近几个月的磨合,小型污水站的MBR一体化设备性能达到了最佳,用于二次净水的水下森林也长满了整片湿地……
“MBR一体化设备是结合贵安新区远期开发目标进行设计的,来水污染物浓度很高时才需启用。”曹超给这对老水务人耐心讲解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进行源头治污的原理:“劣五类污水通过MBR一体化设备提升至一级A,接着经过潜流湿地的级配材料吸附净化到四类水,然后排放到两千多平方米的表流湿地里面。”曹超指着表流湿地中噬污制氧的水生植物群介绍道:“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组成的水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碳,增加溶解氧浓度,改善pH值,促使氨的挥发和磷的化学沉淀,防止局部水体富营养化;周边用菖蒲、芦苇、鸢尾、美人蕉、再力花等打造的植物拦截带,一方面通过根系吸附降解有害元素,一方面拦截周边面源污染提升水的清澈度,另一方面还形成了一道极具观赏性的滨水景观带。”老夫妇频频地点头,“而且还日均将逾两百立方污水变废为宝,补充湖体,实现资源化利用。”不禁赞许道:“你们的用心,我们的放心!”
秉承低影响开发理念的两湖一河PPP项目海绵城市建设,中交四公局联合体建设者不仅为省城人民护好了水缸,也助力汉、苗、布依族等多民族杂居的第八个国家级新区在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新征程中,顺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期望和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