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时间 :   2019-11-04 21:0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清风网讯(英山实验小学  张荣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把学生“会做题”视为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平时批改作业小测验、考试都以题目的对错给分,把注意力集中于结论,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方法和程序的考察。不少学生虽然会做题,但如果让他们说一说算理,结果令人很不满意。因此,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学生“会做题”,还要致力于让学生“会说题”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去总结、去发现、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说
      一堂数学课一开始就努力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说”的欲望,这是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借助教具、学具、图画、电化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把枯燥的文字具体化,使学生动眼、动脑动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强,学生所学习的新知识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面来的,只要我们在教新知识前,组织学生复习,互相联系有关知识,并在复习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个条件还可以怎样变一下?”、“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间?”等,就能很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学生说,来实现知识的过渡,来沟通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如:讲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做以下实验: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大家通过亲自动手,实物比较,都饶有兴趣地积极要求发言。在“说”的过程,学生加深了理解,从而得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如果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做底面积相等,高不等或高相等,底面积不等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关系的实验,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同得出结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在学生处于想“说”这一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耐心地引导,切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无论他说的方法巧妙与笨拙、都应给予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
       学生有了“说”的欲望,就要尽力给他们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敢说、多说。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而且会使学生尝到“说”的乐趣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不仅要看他的列式是否合理,每一道计算是否正确,而且要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这一步应生该怎样列式?”、“这一步列式表示什么?”等问题,结合解题,让想学生说算理,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如在讲圆柱体的表面程积时,计算比较复杂,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后先“说”题,已知条件是什么?应先求什么?后求什么?每步的单位名掌称是什么?计算后再让学生说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第二步是反什么等。尤其是差生,理解能力差,更要给他们多想多说的机能会,这样在解答过程中说算理,通过算理帮助学生解题,使学生学得更扎实,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三、逐步提高 ,使学生会说
       会“说”的标准应该是说的完整、说的条理,有逻辑、有概括、有个性,因此,在培养“说”的过程中,必须本着这些标准・循循诱导,力求说的简明扼要,要求最佳思维方法。如分析分数应用题的六种基本形式时,从学生刚开始说理时就要注意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引导,使学生语言规范化、简明化、条理化,从而最终把分数应用题的算理归结到“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上来。如果学生见到题就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已所思,说己所想,而且能使别人听懂、听明白,这就达到会说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