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与2019年整县减贫摘帽同步,近年来,黄平县旧州镇许许多多的贫困户知贫后勇、奋起直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动脑筋、想办法、找出路,全力拔穷根、摘穷帽,凭着自己勤劳智慧,辛勤劳作、不懈努力,最终圆了自己的脱贫梦。而这一个个梦想实现、一个个自力更生的人物,一件件发奋图强的事迹汇集,终就谱写出“且兰”大地“脱贫攻坚”的美好乐章。
不愿当“贫困户”的潘老汉
6年前,他当众放了一“炮”,一纸申请书交村两委,强烈要求放弃贫困户身份,成为十里八乡啧啧称奇的“怪人”。
6年来,他埋头苦干,发展种养殖业,连年收入突破10万元,成为村里有名的种养好手、致富好汉,他就是64岁的草芦坪村谢家坝村民小组村民潘洪益,一个不愿当贫困户的倔老汉。
面对众乡邻和家人不解的目光,潘洪益动情地说出了心里话:“我家两口子,今年平均年龄才56岁,年纪不算大,当贫困户实在是件不光彩的事、羞耻。现在党的政策那么好,只要你勤快,挣钱的门路多的是,不愁脱不了贫!”
大话说出去后,没什么文化的潘洪益,为把先前有基础的种养殖发展壮大,他参加了黄平县农广校2014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蔬菜、养殖第三班学习3个月。通过学习,他的种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规模化种菜、喂猪获得了成功,收益比种田高了许多,当年就还清了所有的欠款,还盈利3万多元。
为成为一个种菜、养猪的专业户,潘洪益承包了本自然寨外出务工家庭的10亩田,加上自己的5亩田扩大再生产,他开始人生新一轮的奋斗。
他每年生产出来的蔬菜、菜萝卜、洋芋,品质很好;为了卖样,他把更好的选出来,看不上眼的,煮熟来喂猪,猪排出来的粪便,他又拿去做菜园的肥料。这样一来二去,他不但节约了化肥钱,而且这些原生态的蔬菜、猪肉他都是自产自销,很受消费者喜欢。
凭借自身努力,潘洪益不等不靠,努力学习种养技术,积极发展脱贫产业,一分拼搏、一分收获。现在的潘洪益家里,一年种有15亩的三季农作物(稻谷、蔬菜、洋芋等)和年喂两发肥猪,每发都喂10头的发展速度,收入稳定。按照黄平县人均3747元的脱贫标准,潘洪益家提前进入了小康,是村里人学习的榜样,他顺利在县城买了一栋商品房,成为农村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人家。
雷安琴:“钱在陡岩、不苦不来”
“钱在陡岩、不苦不来。” 这是雷安琴常用武装自己的一句苗族古话。
2002年,为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舞阳湖的号召,她家从闭塞的么罗村搬迁到水源较好的平西坝村。搬迁后,因各种致富技术都不懂,怎么致富,是时常萦绕在她心头的一件“烦心事”。为了生活,夫妻二人丢下双老、小孩,到异地他乡打工挣钱。谁料,没几年,父母相继去世,家中小孩无人照顾,夫妻俩只好回乡照顾孩子。
为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幸福的学习环境,夫妻俩把打工积蓄的钱,全部投入房子建设上,并借了几万块钱,才把房子修好,加之三个上学的学生,家中用度十分拮据。
2014年,雷安琴家因子女上学,被核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贫困户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她看来,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钱在陡岩、不苦不来。”这句苗族老人古话,时时提醒她自己,想方设法也把这顶贫困帽摘掉。
办法想了好几年,生活还像耗子舔米汤,找点吃点,也没把头上的贫困帽摘掉;2016年,在村干的大力支持下,她很快流转到60亩土地,又争取到县移民局贴息贷款15万元扶贫资金。数月后,一个养鱼场在平西坝村建成。
起初,她不懂养鱼技术,就虚心向养鱼大户和书本请教,边养边学,掌握了晚上三四点起来给鱼供氧的习惯。辛勤的汗水终于赢得了回报,半年下来,不仅稻谷有上千元的收入,而且养鱼也收获了6千元。第二年,尝到甜头的她在鱼塘边养起了鸡鸭鹅,通过刻苦自学,慢慢地掌握了防治鸡鸭鹅病等养殖技术。
2017年,雷安琴出售鲤鱼、卖鱼苗、卖鸡鸭鹅收入不光是还清建房款、一年的贴息款和土地流转费,而且还盈利4万多元。
为让鱼业发展壮大,她利用鱼塘发展集餐饮、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场所。由于她家鱼塘采用的是舞阳河活水养殖,喂料是包谷和谷子,养出的鱼色好看,煮出的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无论是平时还是过节过年,来雷安琴家买鱼的人络绎不绝。
如今,全面掌握养鱼、养鸡鸭鹅技术的雷安琴,已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每年年关临近,是她家最忙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来帮忙捉鱼、抬鱼、卖鱼、装鱼、运鱼,又加上买鱼的、看鱼的,鱼塘边热闹得很。特别是去年和今年1至9月,每年就养鱼一项收入高达10万元。看着网里翻腾的鱼儿和鱼塘边上奔跑的鸡鸭鹅,雷安琴乐得合不拢嘴。
真是吃得苦的雷安琴,通过勤奋,的的确确从陡岩上抓来了一大把的钱。去年10月,她家成功摘掉了贫困帽。今年3月,她获得了2018年至2019年旧州镇 “新时代致富带头人”光荣称号。
张义奎:决不拖全镇脱贫的后腿
“决不拖全镇脱贫的后腿。”一提起这句话,大伙都晓得,是营上组凭种养结合脱贫的贫困户张义奎向政府夸的海口。
营上组,是白水寨村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曾经路不通、电不通、缺水等问题较为突出的自然寨,加之山高路远,生活条件差,百姓致富难度大。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自然寨大部分有条件的村民都搬到山下条件好的地方居住,留在寨子里的年轻人也大多数外出务工。
今年50岁的张义奎,没读过几年书,曾也有过外出务工改变家庭现状的想法。去,全家5口人的生活就得断奶几个月(找不着工作或没发工资);不去,在福建上大学的大女儿生活费和学费怎么办?又在二中读初中的儿子、本村上小学的小女生活费怎么办?。就是这些原因,拖住了这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只好就地打临工赚钱养家糊口,并协助妻子料理一些家务事,家庭生活非常困难。2014年,“因学、缺技术”等原因,张义奎一家被核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决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2015年,县委县政府选派帮扶干部杨忠帮扶他家,并与张义奎立下脱贫时间表。面对2019年整县减贫摘帽目标,张义奎信心满满地说:“绝不拖全镇后腿。”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张义奎贷了2万元贴息贷款,向脱贫摘帽出发,承包了本寨20亩地种李子果,并在果园里养了100多只鸡和20多只狗。
开始,张义奎一点种养技术都不懂,其效果不佳。他经过总结发现,关键的问题还是要掌握技术,于是,他就经常去和其他种养户交流经验,来贴补自己欠缺的技术。2016年4月,村里邀请县镇科技干部到村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张义奎就像如鱼得水似的,第一个先报了名。
通过为期7天培训,张义奎系统地掌握了种养技术和果园管理技术。由于勤奋好学的张义奎,在2016年养鸡就收入了3000多元,养狗收入2000多元,加上闲时打点临工,家里收支平衡。2017年,家庭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再给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修建了一栋两层的楼房。
2018年春天,20多亩的李子果园花开似雪海,林下雄鸡像凤凰,一些摄影爱好者,赏花春游游客纷纷而来,乡村旅游接待收入5万多元,李子也丰收,出售果子又收入6万多元,种药材收入5万多元。
他骄傲地说:“2018年,真是我家经济收入丰收的一年。种植、养殖都很顺利,家庭收入突破了20万元大观,不仅还清欠款,而且还有些余额;今年收入也不错,反正每月要生活费读书的几个学生,我都可以正常发放。”
说到做到的张义奎,的的确确的没拖全县脱贫摘帽的后腿,去年10月,经村两委、评议小组、村民代表评议,张义奎家脱贫了。(张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