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有一种温暖叫“送教”——新宁县“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纪实
时间 :   2020-08-02 22:5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周满荣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清风网讯(通讯员;黄彬)  “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让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教育”是新宁县委、县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新宁地域分散,残疾儿童较多且状况各异。基于此,该县提出“特校为主,乡镇为辅,分类教育”的送教上门举措。2017年至今,通过专兼职教师联手、师生结对、“三保障三结合”等举措,为650名特殊儿童“送教上门”,送教行程达3万余公里,送教服务达3500余人次,没让一名学生因贫、因残辍学,保障了特殊少年儿童平等接受教育!每一幕是那么温暖、那么感人……
 
           故事一:在妈妈的摊位上享受送教
“唐大哥,能否借些钱给我?李玲病情又恶化了。我想去贩些小菜,一边卖菜一边照顾女儿……”窗外大雨如注,伫立窗前的县教育局特教中心主任唐葛,凝视远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当手机显示对方“¥2000.00已收款”时,才微笑地点燃手中的香烟,袅袅烟雾中,那个熟悉的身影越来越清晰……
 
“2020年春季,我县有140位送教上门对象。”唐葛介绍,他们大都是重度残疾儿童少年。这是一群苦命的孩子,命运与他们开了一个相同的玩笑:他们被上帝咬了一口;这又是一群幸运的孩子,享受着国家和社会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关怀。
 
10岁的李玲(化名),回龙镇人,活蹦活跳的她本该背着书包在妈妈的带领下开心上学,可此刻她却坐在妈妈卖菜摊位旁的椅子上,脸上写满了酸楚和痛苦。
 
李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父母亲系二婚,因早产及黄疸偏高导致全身瘫痪,坐立十分艰难。在多次多地就医无果后,父亲为推卸责任与母亲断然离婚,留给母女的是巨大的债务和无期的希望。从此相依为命的母女辗转大江南北,母亲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孩子。
 
“决不能因贫困而让任何一个学生辍学!”2017年,教育扶贫吹暖山野大地。通过入村入户摸排信息,县教育局掌握了李玲全部情况,于是联合回龙镇中心小学,对李玲同学送教上门,并委托伍海燕老师结对远程送教。2019春因李玲身体变弱母亲担心恐有不测,便结束流浪的生活回到家乡。因为没有经济来源,母亲想到了教育局特教中心的“恩人”唐主任,便有了本文开头。有了恩人的资助,风里雨里妈妈一边张罗买卖一边照顾摊位旁轮椅上的女孩,每到双休送教老师就会来这“特殊的讲台”给她上课!老师与孩子成为回龙镇上最靓丽、最动人、最温馨的风景!
 
“李玲同学的身体状况比较特殊,四肢常常抽搐且根本不能坐立,发音模糊几乎不能听懂。”伍老师说,一开始她为李琳准备了书本、笔、作业本及小黑板之类的教学用具,但后来发现作用不大,因为小朋友是既不能写也不能说。于是采取以送温暖为主,送健康、送知识为辅的方式。“看到她抽搐时身体剧烈性疼痛,我心如刀绞!我尝试了多种方法试图减轻她的痛苦。为了她,我跟盲人学按摩、跟护士学护理,像照料自己的小孩那种照顾她的吃喝拉撒!有时给她讲有趣的故事、看最美的图案、听最动人的歌……”
 
“很感动的是,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听到李玲的情况后,纷纷加入到我的送教队伍中。”张晖、李林林、郑洁琼、王慧、张丽琼等老师,常随我去看望她,或捐赠物资,或刻意买滞压的蔬菜水果。张晖老师,每年春节都要捐赠365元现金,说是对孩子的三百六十五个祝福!教育基金会还特意资助了二千五百元。2019年冬妈妈在抱李玲上厕所时不小心摔倒,造成左大腿骨折,治疗花费近两万元。教育局领导不辞辛苦上残联送材料,到医保站报销医疗费用,还无偿提供1000元的生活费。
 
                    故事二:她说的话只有老师能懂
送教是把特别的爱送给特殊的人!来自新宁金石镇的江媛(化名)同学就是个不幸中幸运的那个。“我常常为自己一人能听懂她的话而自豪!”送教老师李美蓉告诉笔者。
 
17岁的女孩江媛,肢体壹级残疾,四肢无力无法站立,长期与轮椅为伴。说话咿呀含糊不清,没人知道她在表达什么。“我根本不知道她需要什么,有时递给她东西,她就发怒、发愣!我们该怎么办呀!”亲人们心急如焚却又不知所措,看似五官不缺的她,几乎没有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由人代劳。
 
“这样的学生怎么送教呢?”毕业于湖南浏阳师范专科学校特教专业的李美蓉老师,第一次上门便无计可施。经过大半天的“望闻问切”,终于为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个别化教案。
 
“她平时喜欢玩手机,我就采用手机游戏教学法,效果不错。但她每次回答问题总是呜哩哇啦,真不知说些啥?怎么办呢?我反复分析研判,终于破解了她的语言‘密码’!她说的话只有我一人能听懂!”李老师说她用专业手语和其沟通,通过表情和动作变化了解说话的内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年的送教,她终于可以说单音节字,会个位数的加减法了!”
 
教育局领导说,2019年县残联耗巨资为送教学生购买了点读教材,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我好想去参加唱歌和跳舞比赛呢!”江媛曾经这样对老师讲过。“想到这些,心里甜甜的美美的!”
 
                      故事三:一米的孩子的“一米”的阳光
新宁最北边陲的靖位乡,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誉为新宁的“香格里拉”。离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的烟山村,有个叫张联香(化名)的女同学,先天性侏儒症,16岁的她仅有一米身高。为助其成长,奶奶和父亲操碎了心,无数次到新宁人民医院、邵阳市中心医院、长沙附二医院等地就医,钱花费了无数,她却“原地不动”。笔者和送教老师来到她家,看到的是父亲满脸的憔悴和全家不停摇头的无奈。
 
这是个可怜的家,正值中年的父亲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我有严重的风湿和结石病,老婆又患精神分裂症。”说话间,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汩汩而出。“2017年至2018年我在学校旁边租房带她,方便老师来送教和去医院看病。”奶奶说,全家一直没有放弃对她的治疗,为了她能长高些家里连修房子的钱都花光了,如今还欠下数十万元的债务。她也读了好几年的书,但都是一年级,智力一年不如一年!到如今仍不识一字。
 
“她写字的姿势很美,字也很漂亮。就是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李老师说,为了帮其识记姓名,竟然教了三个月。现在会写姓名了,但如果把字分开,她还是不认识。她对10以内的数字比较敏感,但几秒钟就会忘记,就只认得“1”“4”“7”三个数字。“我给她买了玩具、动漫卡片和故事书,也常和她互动。”每次来送教,李老师会带一大袋子,装满了水果、糖、饼干、牛奶和各种玩具。
 
“她特别喜欢我给她梳头。”其实她的头发很少,但女孩天性爱美。“她喜欢坐在我身上,像小孩偎在妈妈的怀里。我也出于母亲的本领,细心地打扮着她!给她扎上漂亮的花。”
 
“我为她设计了多种送教方案,感觉最有效的还是谈心!虽然我讲的知识她不接受,但我不气馁。她接受我对她的梳妆打扮,接受我和她之间的快乐游戏!通过这种方式,助她掌握常用的基本知识!”